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未来5年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教授认为,将“高质量”作为未来5年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有着深层次的涵义,制定这样一个目标很好地抓住了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自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国发46号文件发布以后,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排除新冠疫情的影响,其在‘十三五’的前四年,年均实际增速达到了16.5%,比同时期GDP的年均实际增速高出了将近10个百分点,应该说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但不要忽视在这一阶段与高增速相伴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增长的高度不稳定性。
↑资料图
四年间,体育产业最高的年度实际增速达到了将近25%,而最低的年度实际增速则不到10%,无论是增速的绝对波动幅度还是相对波动幅度,都要远高于同时期GDP的波动幅度,也远高于诸如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相似产业的波动幅度。”王裕雄认为,增长的高度不稳定性意味着产业属于粗放式发展而非内涵式发展方式,其增长高度依赖于各种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也很容易受投入变化的波动而大幅波动。
对于如何实现从粗放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换,王裕雄强调,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重中之重,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既是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体育产业实现从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他认为,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特别是在“十三五”时期,可以说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但这个体系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亮点足够突出,短板也非常明显。亮点是体育服务业,“十三五”前四年其年均实际增速超过了26%;而同时期体育制造业的年均实际增速只有2.9%,这一增速实际上比同时期国民经济中制造业部门6%左右的年均增速要低很多。
“作为制造业大国,体育制造业在我国体育产业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如果没有解决体育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建立均衡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就不可能完成整个体育产业由粗放向内涵式发展阶段的转换。”王裕雄认为,即便在体育服务业中,发展也很不均衡,“十三五”时期竞赛表演活动产业的年均实际增速不到同时期健身休闲活动产业的一半,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严重制约体育产业的发展后劲。
众所周知,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挖掘释放消费潜力、保障改善民生、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应该说是切中要害,瞄准了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靶业增长动力更强劲、发展更稳健,平稳过渡到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