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退役后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寻找新的职业方向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哪些因素影响了运动员高质量就业?改变影响因素还需要哪些服务保障支持?如何进一步拓展运动员的就业路径?专家学者和运动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钟秉枢:职业运动生涯总有一天会走到尽头,关键在于尽头来临的时候是否做好了准备。运动员转型期间可能会面临一系列变化,包括人际关系、社会关系、认知度、经济状态、生活方式等,不要畏惧这些变化,因为运动员自身拥有体育带来的先天优势,拥有中华体育精神做支撑,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等优秀品质都可以转移到新生活中,提前做好就业准备,顺利完成过渡。另外,我们还需要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建立一个体系帮助运动员,整合资源、建立平台、拓展渠道、协调岗位、组织培训、提供信息、开展咨询、完善措施、就业推荐、创业扶持、制定规划,最终增强运动员的就业信心。
陈李翔:退役运动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优势去转型就业。一是可继承技能,依托原有运动技能再就业,比如从事教练员、裁判员、体育教师等工作。二是可融合技能,依托运动生涯中积累的专业技能,与健康、休闲等产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工作技能。三是可迁移技能,依托运动生涯中积累的关键技能,向自己有兴趣、有志向发展的专业领域拓展,迎来属于自己的第二个职业发展春天。
唐炎:运动员转型高质量发展要具备两个大前提,一是有业可就,二是有能力就业。目前来看,缺的不是就业岗位,而是运动员的自身能力素质。对运动员来说,我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政策的落实保障他们接受完整的教育;另一方面,我觉得专业的人要干专业的事,所以退役运动员就业的主战场大多数还是在体育领域。这就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培育更繁茂的体育市场,打造更有活力的体育产业,这样才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让他们在体育领域扎下根来。
卞蓓莉:我们在做运动员的时候是一名专才,但要想当好创业者,就需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成长为通才。另外,创业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团队。现在我的团队里有一半的成员是退役运动员,吸纳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就业是我们双方努力的成果。一方面,运动员应该尽早做职业规划,找机会接近社会,“下场”做体验,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而用人单位也需要告诉运动员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需要具备什么特质的人来参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更有目的性地找工作,而不是盲目的。
杨秀丽:对于运动员来说,退役前后的个人综合能力提升非常重要。我们在运动员职业生涯中掌握了各种技能和知识,包括运动技能、技术分析、比赛战略策略,退役后则需要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新的职业和生活方式,这些技能和知识可能包括语言沟通技能、计算机技能、写作技能、领导力和管理技能等。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讲,运动员在役期间就应该通过接受教育和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退役后也要终身学习。
图片来源: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官方微信号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