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七年前,当冬奥会花落北京的喜讯传来,中国的冰雪运动尚偏安东北一隅,冬奥项目开展有限,竞技水平处于世界中游,在前一年的索契冬奥会上,中国冬奥代表团只参加了当时全部98个小项中的49个小项,雪车、雪橇、钢架雪车、北欧两项等项目没有中国选手参赛;
七年后,北京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增加到109个小项,将有176位中国冰雪健儿参加7个大项、15个分项、104个小项的角逐,共计194个参赛席位,实现了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全项目参赛”目标;
七年间,从全国注册运动员几百人,到冬奥项目全部建队,中国冰雪人以不拘一格的突破性思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努力扭转冰强雪弱、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为实现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参赛目标,闯出了一条破釜沉舟、开拓进取之路。
冰雪项目发展事关强国大计
中国的冰雪项目起步晚,起点低,参与面窄,发展相对落后,直到2015年成功申办北京冬奥会之前,与夏季项目全面开花相比,冰雪项目发展不均衡。经过多年发展,直到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才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直到2006年都灵冬奥会才获得第一枚雪上金牌。冰强雪弱,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初近三分之一的冬奥会项目尚未开展,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竞赛组织等人才队伍短板明显。
北京冬奥会为冰雪项目发展创造了契机,也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筹办冬奥会工作时强调:“我国冰雪运动总体上是‘冰’强于‘雪’,既要强项更强,更要抓紧补短板。”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冰雪项目实现结构性、突破性发展,这个问题摆在了冰雪人面前。落后项目对于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不仅仅关系到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雪人的表现,也事关冰雪项目的未来,更关乎体育强国宏图大计中的重要板块是否完整。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召开会议,就冰雪项目中落后项目的发展问题作出部署:破釜沉舟、立志突破,找准目标、精准发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敢于革命、创新发展,多方助力、加强保障,加强力量、严格管理。这一思路和方法基本描摹了冰雪项目未来5年的发展路径。
跨界选拔不拘一格选人才
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参赛”的目标,并以超乎寻常的魄力,采用突破常规的办法,提出跨界跨项选材,以求实现弯道超车,全力追赶世界水平。
针对底子薄、基础弱、人才少的现状,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确立了“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的策略。2016年底,雪车、雪橇、钢架雪车、单板大跳台和坡面技巧、跳台滑雪等新开展的项目组建国家集训队,但人才短缺。2017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召开全国冬季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动员和座谈会,“举国发力、恶补短板”,拉开了大规模跨界跨项选材的序幕。之后,不同范围不同阶段的跨界跨项选材陆续进行。跨界跨项选拔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和人才需求,突破了对冬季项目的固有认识,拓宽了选材渠道和视野。借助举国体制优势,各省市区体育局和各项目中心积极配合参与。经过几次选拔,从田径、武术、体操、举重、水上、小球、篮球、曲棍球、皮划艇等夏季项目队伍中选拔运动员,打破项目藩篱,多种方式组建队伍,聘请高水平国外教练员,覆盖全部109个项目的31支国家集训队全部组队,组建了4000余人的备赛队伍。
跨界跨项选拔短时间内便实现了突破,多名运动员亮相2018年平昌冬奥会。
在跨界跨项选材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提出了“扩面、固点、精兵、冲刺”四个阶段人才选拔策略。从2018年到2021年,一年一个台阶,通过一步步选拔,确定北京冬奥会的备战队伍,最终在2021-2022年冲刺阶段国家集训队规模保持在500人左右,实现了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为实现北京冬奥会“全项目参赛”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不仅是人才选拔,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贯穿备战北京冬奥会各项工作。多个省市区、项目中心、相关部委,群策群力,合作共建,以政策、资金、人力、科研力量等多种形式助力冰雪队伍备战冬奥,充分体现了举国体制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七年来,一批新的冰雪训练基地相继投入使用。吉林北山滑雪基地,河北承德、涞源、坝上基地,北京二七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首钢冰上训练中心,为冰雪队伍的四季训练提供了场地设施,大大缓解了海外训练的“游子之苦”。疫情期间,北京市体育局将延庆冰上运动中心作为车橇项目保障基地和钢架雪车队的闭环管理基地,在住宿、餐饮、体能训练、疫情防控等方面提供全面保障;上海市体育局作为雪车国家队共建单位,在资金支持、训练保障等方面给予队伍极大支持;共建单板滑雪U型场地国家集训队的江苏省体育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为队伍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新疆自治区体育局与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一起精心组织了速度滑冰冬奥会达标测试赛,确保了赛事组织、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保证了运动员充分发挥自身水平,实现了达标赛预期目的。来自不同单位的科研、医疗、康复、翻译、保障团队与国家队同吃同住,为提高运动员的备战训练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研团队汇集了多领域专家,科技部、航天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清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等单位,在装备器材、场地设施、运动服装材料、营养膳食、气象监测等诸多领域,组成了国际化、跨学科高水平的科技团队,从各个领域为助力北京冬奥会备战贡献智慧。
科技创新助力提高训练水平
在制定备战北京冬奥会整体策略之初,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便被提上日程。提升科技训练设施手段、增加训练的科技含量,引进国外先进器材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等一套组合拳,有效提升了训练针对性和训练效益。两年来,北京首钢、二七厂、河北承德、河北涞源等训练基地不断更新迭代科学化训练设施设备,雪廊、滑雪转盘、滑冰转盘、体育风洞、六自由度模拟训练系统等一大批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训练设施设备在训练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改变中国冰雪落后面貌,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水平,创造了中国速度,展现了中国智慧。
队伍充分利用四季雪洞训练、多维度模拟训练、风洞测试训练、奥运场馆赛道适用性训练等,将身体机能测试分析系统、多样化体能训练系统、运动康复及恢复系统、膳食营养系统、六自由度训练系统等高水平科技助力系统广泛运用到日常训练,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有了显著提升。
从热身、恢复、营养、体能、供能、模拟、数据、对比等8个环节入手,抓实抓细训练的全过程管理,强化运动员各项生理生化参数、训练数据的实时获取,对照冠军模型和KPI找差距、补短板;以强化基础体能带动提高专项体能,以强化供能系统促进专项体能转化,最终实现专项技术能力提升。
拥有自主产权的国产雪车、打蜡车,具备国际水平的冰雪滑行实验室、气候模拟舱和全自动冰雪线性摩擦仪,这些“冰雪重器”的国产化进程进一步助推了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狠抓体能短板夯实专项基础
体能是赛场的入场券,是提高专项能力的基础。进入北京周期后,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加大了各支冰雪国家集训队的体能训练强度和要求。2019年夏训,三场体能大比武暴露了不少运动员的短板,令他们印象深刻。武大靖在体现下肢力量的功率自行车6秒峰值轻松夺冠,但是在翻滚滚轮胎上比较吃力。“这次表现与其他队伍差距有点儿大,不能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我要记住这切肤之痛。”多个项目表现不理想的蔡雪桐发誓要狠练体能下次赢回来。
“强化体能、恶补短板”,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大强度体能训练,让体能的重要性深入每一名运动员内心。2020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体能训练在所有运动队中轰轰烈烈开展。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全员参与,在开始夏训之后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采取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如冰壶集训队推真冰,花滑集训队上力量,短道速滑练耐力,越野滑雪补柔韧。训练加测试,运动员全力以赴,通过锻造身体获得了重生,体会到体能增强带来的变化。正是前期的体能储备为之后密集参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全项目参赛提供了保障。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提供了创造历史的机会。如今,冬奥圣火熊熊燃烧,北京向世界展示了“双奥之城”的魅力。我国冰雪健儿正斗志昂扬、满怀信心征战赛场,在实现“全项目参赛”目标之后,向着“参赛也要出彩”迈进,努力创造新的历史。
图片来源:新华社、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