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全国体育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和中国体育报共同推出体育人才工作专栏。通过刊登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评价等方面的文章,分享有关单位突破性、创新性举措,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推动体育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体育局在体育职称改革工作中思想破冰、行动突围,坚持以“政治品德+能力水平+质量效益+实绩贡献”为核心要素,以“分类分层、多元多维、横向贯通、纵向衔接”为工作架构,以“全方位谋划、全领域覆盖、全周期评价、全流程服务”为系统支撑,建立健全体育人才职称评价“6+1+2+1”制度体系,即6个标准条件、1个贯通文件、2个高评委、1个申评系统,实施一系列突破性、创新性举措,形成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人才发展路径,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健全职称设置 开辟人才发展“新蓝海”
山东省体育局建立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能训练、学校体育、运动防护师、体育科研等6个专业在内的全口径全层次职称体系,有效解决了体育新兴人才无专业可申报或跟着传统人才“混”着评职称问题,与此同时,体育科研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改由体育部门负责。为有效扩大岗位容量,山东省体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平均增长15%;全省大中小学校设置体育教练员岗位,目前已有50多人获评学校体育教练员职称,拓宽了退役优秀运动员安置渠道和成长空间。此外,县级单位首次设置正高岗位,对长期在乡镇以下从事体育专业工作人员放宽业绩条件。
规范评价标准 打造人才评价“新航标”
立足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针对不同区域领域、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身份层级,山东省体育局分类分层制定标准条件。
突出主责主业贡献。针对竞技体育和体能教练员,着重评价奥运、全运战绩;群众体育教练员,着重评价组织健身活动效益;学校体育教练员,着重评价体育后备人才选育质量;运动防护师,着重评价伤病预防和康复指导效果;科技攻关服务、全民健身指导等成果成效纳入体育科研类评价内容。
主次角色“两区分”。在明确比赛层次等级类别、细化比赛成绩名次、划分奥运全运大项小项基础上,区分主次角色,界定作用大小,对主力队员与非主力队员、主管教练与助理教练,以及取得个人单项、多人团体(组)、集体球类成绩,分别确定了不同的评价权重系数,提高评审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业绩成效“三等同”。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与省优秀运动队列为同一层级训练组织,输送教练享受同等政策;省队运动员在国家队训练时间和取得成绩可同时计给省队教练,促进国家队建设纵向衔接;将服务保障的运动员比赛成绩,列为体能教练、运动防护师、体育科研人员业绩,促进“训、科、医”复合型教练团队建设。
学历、专业、理论成果和输送年限“四放宽”。申请教练员和运动防护师职称,只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教练员职称申报不再限制学习专业;教练员的技战术训练计划方案等,均可作为参评的理论成果;以“人才选育质量全周期评价”代替定期评价,取消运动员输送后取得成绩期限和输送前执教项目限制。
创新评审方式 拓宽人才成长“新通道”
开辟职称评审“直通车”,建立功勋运动员、教练员直评制度,奥运会冠军运动员及其各级主管教练可直接申报国家级教练;优秀运动员可依据本人“比赛成绩、学历水平、训练年限”三要素直接审评相应层次教练员职称。建立高学历体育人才“直接认定”通道,正规全日制院校毕业生见习期满并考核合格,即可认定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建立体育技术技能人才职称等级申评“贯通”通道,体育教练员四个专业方向之间、运动医学专业申报运动防护师,申报上一级职称无需转系列。建立体育专业技术职称与职业(工种)技能等级对应目录,体育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实现贯通互评。
提升服务质效 构筑人才发展“新高地”
建立统一的“体育专业职称高级评审委员会”和正高级职称专家库,对“体育专业五方向”和“正副高两等级”评审一体化、项目全覆盖,专家评审更公平。建立职称申评系统,实现申报、呈报、审核、评审、公示、备案、发证“一条龙”网上服务,政策法规、标准条件、办事程序“一网公开”,评审服务更简捷。创新建立省级“奥运亚运全运及时奖励”和“体育强省建设先进定期表彰”制度,将全运冠军教练员纳入省级人才工程,全省持有“山东惠才卡”教练员达百余人,人才激励更加有效。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