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杭州亚运会迎来了首个比赛日的较量。本报先遣报道团已抵达杭州,除了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亚运比赛氛围外,最深刻的感受是杭州作为“数字之城”,在推动智能办赛方面的积极探索——从“元宇宙”到“黑科技”数不胜数,从VR到AR目不暇接,这其中,和亚运结合得最紧密的,还是“云上亚运”系统。从记者抵达媒体村到主媒体中心再到比赛场馆,无时无刻不在与“云”相伴。
避开高峰期?一目了然!
媒体村是记者抵达杭州的第一站,这里将在杭州亚运会期间为数千名媒体记者提供全方位保障。
“快”是记者的刚需,如何在吃饭、就医、购物时避开高峰期,将更多时间留给采访、写稿往往是大赛期间记者最关注的问题。这次,在媒体村每栋住宅楼楼下,都搭载了一个电子显示屏,上面不但集成天气、班车信息、电子导航等内容,更重要的还有餐厅、医疗中心、特许经营商店、文化屋等地的人流量,低于20%的餐厅人流量自然是就餐的好时候,超过50%的文化屋人流或许会显得更热闹,可能会为记者提供给更多报道素材。
有了这样一目了然的大屏幕,记者可以更科学高效安排行程,做到“井井有条”。
据介绍,这一功能建立在亚运村“智慧指挥平台”的基础上,“云端生活社区”板块可以将亚运村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全面上“云”,随时为记者提供贴心的生活服务。通过下载相关手机APP以及扫描随处可见的二维码,这些信息也能在手机端展现。
云上采访跨越山海
杭州亚运会共设六大赛区、56个比赛场馆,承载40个大项、61个分项的比赛。即便是经验丰富、无所不能的记者,也难以同时出现在多个赛场,如何战胜时间和空间,便成为每个记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杭州亚运会主媒体中心,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这个问题——除了大屏幕不间断播放各赛场情况,展现实时比赛画面、比赛公告、金牌榜等信息外,主媒体中心特意设置了“云采访间”,通过“云采访”系统的20Mbps带宽连线,媒体记者可以在主媒体中心采访到竞赛场馆混合区或新闻发布厅的运动员,实现主媒体中心与场馆的高效联动。19日早间沙排赛场中国队的亚运会首秀,就有记者通过杭州“云采访间”采访到了远在宁波的运动员。
据介绍,“云采访”系统分为主会场和分会场,3个分会场分别为淳安界首体育中心的场地自行车项目、宁波半边山沙滩排球中心的沙排项目以及温州龙舟运动中心的龙舟项目。
场馆科技无处不在
19日最受关注的比赛当属晚间在黄龙体育中心举行的中国队与印度队的男足比赛。
距离比赛还有两个多小时,已有观众陆续进场。来自江苏南京的徐丰特意请假来为中国队加油,作为外地人,他对黄龙体育中心并不熟悉,但打开“智能亚运一站通”小程序,就能实现场馆导航等重要功能。黄龙体育场三层看台有很多好玩的观众互动项目,徐丰饶有兴趣地参加了足球准度与速度体验游戏、地面互动投影游戏、AR眼镜体验游戏等。
1997年动工的黄龙体育场已是26岁的“老馆”,借亚运会的东风,实现了全面升级。除了服务赛事,也在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黄龙体育场外围的“空中环道”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网红打卡地,不仅周边景色优美,可远眺保俶塔、老和山,还是高科技的“智能步道”——市民只需在环道4个出入口的大显示屏前用手机扫码并进行人脸识别,摄像头就能全程监测大家的行程,并显示运动轨迹、跑步速度、体能消耗、排行榜等数据。
杭州亚运会提出的智能办赛理念,在亚运会历史上还是首次提出。通过筹办比赛,提升办赛水平,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的便利和成果,并通过亚运会的舞台,向全亚洲、全世界呈现,这样的“云上亚运”,精彩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