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体育科研人员体能和康复训练技能比赛日前在沈阳体育学院举行,吸引了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北京体科所、上海体科所等13家体育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参加。
这是今年“1+13”全国体育科学研究所协作会成立以来举办的首次活动。体育总局科研所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1+13”指的是体育总局科研所加上13个省份的体育科研机构,包括北京、上海、江苏等体育强省,以及体育科研综合实力较强的广东、河北、山西等地,目的是系统构建一个大联合、大协作的平台,提高科研人员综合业务水平,更好服务运动队,科技助力奥运备战。本次活动以比促学、以赛提质,是加快推进全国高水平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下队科研人员科技服务保障能力的具体举措。
本次比赛分为科研人员体能训练技能比赛和康复训练技能比赛两部分,聚焦体能训练、运动康复两大热门学科领域。围绕体能素质评估与训练、运动表现提升、运动队和运动员常用康复治疗技术等方面展开,重点考察科研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体育总局科研所副所长杨杰表示:“体能训练和康复训练在国家队备战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地方队备战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选择这两个学科领域进行切磋交流,有助于检验科研人员助力国家队和地方队开展体能和康复训练的实践成果,统一科技助力奥运备战的思想认识和技能标准。”
在体能训练技能比赛中,每支队伍派出1至2人参赛,参赛队伍通过抽签确定答题顺序和内容,每支队伍的准备时间和答题时间都不超过12分钟。比赛现场设置3名评委,由备战巴黎奥运会体能专家组成员组成,最终排名根据3位评委总分的平均分确定。据介绍,题目由不同运动项目的针对性问题和通用训练问题组成,都是运动队里常见的。答题时需要将阐述、分析和动作展示、实操相结合。康复训练技能比赛重点考察掌握疼痛和功能障碍的评估能力和解决办法。参赛队伍除需回答抽签决定的实操题外,还有抢答题环节,每支队伍的比赛总计用时13分钟。
这既是一场体育科研人员的“大比武”,也是展示、交流、提升的平台。通过体育总局科研所前期开展的调研发现,地方体科所希望集中各自的优势力量,针对运动训练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推广,同时,地方体育科研人员希望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自身素养、扩大研究视野。
除了技能比赛,本次活动还特别设置了专家点评和总结,以及体能训练工作坊和康复训练一体化工作坊,探讨体育科技战线如何在备战巴黎奥运会补短板、强弱项上更好地发挥作用。沈阳体育学院教授牛雪松是体能训练技能比赛的评委之一,他表示:“有些队伍在设计训练方案时缺乏足够的评估以及负荷安排,答题的时间分配也不够合理,有的队伍能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比较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案,整体非常好,展示出了高水平。希望能更多开展这种活动,促进各地体科所努力提升自身实力。”
据了解,全国体育科学研究所协作会将把这项活动作为品牌持续办下去,并将比赛主题延伸至运动心理学、生物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扩大协作会成员单位范围,增强各地体科所归属感,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