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 与中国体育美丽相约
本报记者 王向娜
体育记者的职业生涯无疑是幸福的,能在工作中见证中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年年上台阶,岁岁攀高峰,不断感悟着收获与成长,记录着中国体育的成就与辉煌。
如果用几幕镜头来回顾我的2024年,我会记得2024年元旦在浙江江山的新年登高,记不清楚有多少个岁末年初没有与家人共同跨年,也记不清楚从北京八达岭,到深圳、福州,再到江山,新年登高的主会场到底去过了几个?但活动现场的红红火火场景却历历在目,人们在新年登高祈愿,许下健康愿望,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而每一次采访新年登高活动,既是自己新一年工作的开启,更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开年大吉。
我会记得3月份在南京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中国女子重剑四朵金花齐心协力,剑剑拼,关关过,连连闯过两大对手,顺利拿到巴黎奥运会入场券。成功时刻,姑娘们恣意庆祝、泪洒剑道。竞技体育舞台上,大家总会记得金牌选手的荣耀一刻,但在奋斗路上经历的所有点滴都值得被看见,尤其是一支冠军队伍在触底反弹过程中的奋斗拼搏,同样令人动容。
还有,5月份上海奥运会资格系列赛,这场比赛是如此的青春酷炫、动感十足!没有观赛的局限,只有参与的乐趣。国际奥委会近年来立足于增设年轻人喜爱的新兴项目,提升活力,从这场比赛的办赛效果便可见一斑。
当然,2024年最重头的舞台还是巴黎奥运会,我在赛场见证了小轮车邓雅文一飞冲天的突破,眼里有光的邓雅文领奖时带火了闺蜜送的发簪,更将“Z时代”中国青年敢于追梦的自信与果敢呈现在世界面前。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历史性突破,既最大程度呈现出了中国元素的美妙绝伦,更展现出中国女性的伟大力量……
这些经典而美好的样子,都将成为我2024年对于中国体育最宝贵的记忆,留在脑海深处。翻开2025年篇章,新年登高又一次如约而至,哈尔滨亚冬会也在前面招手,在年尾更有大湾区全运会在等待我们去记录……
与中国体育的美丽相约,我们继续!
面朝新年打开体育的一扇窗
本报记者 葛会忠
2024年最后一天,纽约华尔街迎来一个非常特别的时刻,中国棋手居文君在这里捧起了2024世界国际象棋超快棋锦标赛女子冠军奖杯。此时此刻,中国已经进入新年第一天。从美国岁尾到中国年初,以体育为舞台,中美之间在华尔街的交流是如此令人瞩目。
这看似是历史的巧合,却是经过世界最高竞技舞台检验过的必然,毕竟任何人都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捧起世界顶级赛事的冠军奖杯。即使对居文君来说,这个冠军也是来之不易。虽然她此前曾经四次获得传统慢棋赛制的国际象棋世界棋后头衔,两次获得国际象棋快棋世锦赛女子冠军,却一直没有获得过超快棋世锦赛女子冠军。在纽约华尔街举行的2024世界国际象棋超快棋锦标赛上,居文君是以预赛第五名的身份进入淘汰赛,然后她在1/4决赛中淘汰了上届冠军、俄罗斯名将古尼娜,在半决赛中淘汰了预赛排名第一的印度棋手瓦伊莎丽,最后在决赛中战胜队友雷挺婕,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第一次获得国际象棋超快棋世锦赛女子冠军。至此居文君终于完成了国际象棋慢棋、快棋和超快棋女子个人世界冠军大满贯。
在国际舞台上体育的桥梁作用愈加凸显,正如居文君,竟然在巧合与必然的交织中成为新年里促进对外交往的先锋。其实就在去年底居文君赴美参赛时,2024年中美国际象棋青少年友谊赛暨文化交流活动也在浙江安吉举行,国际象棋为中美青少年架起友谊之桥。
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无论是中美之间还是更广阔范围内的体育交往交流,还会通过一座座桥梁一个个窗口,为中美两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令人难忘的时刻。
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本报记者 李雪颖
当年因为热爱,我选择了体育记者这个行业,还记得面试的时候,我说:“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同时还能养活自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十多年过去了,因为热爱,我还在这里。感谢热爱,让我有机会聆听到很多热血的故事;感谢热爱,让我感同身受了诸多“五味杂陈”;感谢热爱,让我依旧能够心潮澎湃。
2024年,我有幸采访了“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燮林。84岁高龄的张老是乒乓球世界冠军,更是一位功勋教练。他说打乒乓球是他“绝对无悔的选择”。儿时条件有限,就借着商店外面的光亮、用粉笔在地上画球台和球网练球;缺少专业装备,就买材料自己做;没有教练,就自己琢磨……只要有热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对于乒乓球的钻研融入到生活的细节中。他曾从进口录音机上得到启发,两个不同国家生产的录音机因为使用了不同质量的零件使得使命寿命差别很大。他说:“打球的每一个环节就等于一个零件。接发球、发球、攻球、落点、弧线等等每个技术都重要,都要高质量。打球不能有短板,要精益求精。”这份热爱让作为记录者的我深受触动与鼓舞。
“只要心怀热爱,永远都是当打之年。”相信大家对于乒乓球“双圈大满贯”得主马龙的这句话并不陌生。这句话简单直白,也的确是马龙职业生涯的写照。马龙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的自律、勤奋、谦逊、担当、专注等等让作为同龄人的我深感佩服。我现场聆听了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报告会,马龙的分享生动感人。“真正的强者不仅是能在顺境中赢,更能在逆境中扛起责任、迎难而上。”依旧是简单直白的表述,依旧充满力量。
与张老和马龙相比,我的热爱、我的执着、我的钻研等等都还远远不够,他们的故事也将激励我勇往直前。
2025年,自己会继续守护初心,珍视热爱,依旧相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更是坚守的勇气与动力”。
勇气和坚持最难能可贵
本报记者 周 圆
“再坚持一下”,这是在忙碌的2024年工作中对自己说的最多一句话,也是2024年采访运动员时,他们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2024年年初的“十四冬”报道,又见到了徐梦桃、蔡雪桐等这些老将们。作为夺冠热门徐梦桃没能在冬运会上拿到金牌,但她却将目标投向了米兰冬奥会,并坚定地说出了“勇气和坚持是最难能可贵的。”北京冬奥会蔡雪桐遗憾与领奖台失之交臂后,依然勇敢地选择了继续,在“十四冬”首次圆梦冬运会冠军后,去眺望米兰,去为自己心爱的单板滑雪运动再坚持一下。
2024年的体坛重头戏巴黎奥运会,在罗兰加洛斯见证了郑钦文苦战3个小时,依然可以为了祖国战斗下去的拼劲;在南巴黎竞技场1号馆,看到了中国女排姑娘克服重重困难,战斗到最后一刻,即使最终无缘四强,但她们团结一心、敢打敢拼,不论胜负都展现了新时代女排精神。
作为羽毛球项目的专项记者,这一年我跟随中国羽毛球队去了很多赛事。为郑思维/黄雅琼、陈清晨/贾一凡在巴黎圆梦,实现运动生涯大满贯,感动落泪。从东京的亚军到巴黎的冠军,“雅思”“凡尘”两个周期的付出和坚持,期间有太多的不容易。新的周期有一部分老将告别国羽,而贾一凡、黄东萍、陈雨菲三人,却选择回归继续征战。三位奥运冠军,选择重新开始的勇气令人钦佩。
勇气和坚持,让中国体育健儿可以在赛场上不断实现突破;勇气和坚持,让我们在体育强国建设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快、更好。
2025年,自己忙碌的脚步不会停止,希望中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希望运动员们都能够实现梦想、为国争光,希望自己带着这份“勇气和坚持”继续前行,带来更多精彩的体育报道。
让中国体育报“永不过时”
本报记者 袁雪婧
“报纸?那不是很过时的东西吗?现在还有人看报纸?”早在几年前,我常常在类似形态的对话中陷入尴尬,无法反驳。但最近几年,再面对这样的质疑,我反而“昂首挺胸”了,或者说我根本没时间尴尬,因为我可忙了。
我不再只是一个“文字记者”,到了一个新闻现场只能用眼睛观察、用笔记录,回去还磨蹭半天,交出一篇干瘪乏味的“记叙文”。而是,我不停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元素融媒体方式,全力为读者和观众还原一个真实多维的“现场”甚至“幕后”,这真是太棒了!
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报前方报道团队就实现了“全媒体”报道。虽然受限于版权规定,未能在所有场合录制视频,但这份报纸呈现的不再“纸上谈兵”,而是成为包罗万象、跨越时空,走进赛场内外甚至奥运健儿生活与内心的融媒体信息平台。跟随我的镜头和笔触,受众听到可爱的“QQ缘”邱祺缘夸起中国队的PIN太美舍不得交换,震撼于小小身体大大能量的侯志慧绝地反击的气壮山河,体悟出老将石智勇拼到内收肌断裂却憾别领奖台的无奈心酸,心疼着体操男团与金牌失之交臂时肖若腾、刘洋、邹敬园的眼泪和慨叹……
为什么我们追奥运?为什么我们热爱竞技体育?因为赛场上为国争光、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健儿,是认清竞技体育激烈竞争的真相后依然挑战极限的英雄,激励人们在平凡的人生中勇敢追梦、突破自我,也许就这样走过了生命中的那些不平凡的时刻。2025年,我将继续细细捕捉这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瞬间,讲好中国体育故事,让中国体育报“永不过时”。
有你,有未来
本报记者 陈思彤
2024年,我去过很多群众性赛事的现场,我负责的项目是皮划艇、桨板、帆船等水上项目,在中国,这些项目还是相对冷门的存在,但是很多赛事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中国家庭帆船赛北京十三陵站一船难求,即便设置了资格审查门槛,也还要拼手速才能抢到心仪的船型。为了帮家中的“神兽”实现在长城下比家帆赛的愿望,我定了闹钟在全家信号最好的地方抢出一身冷汗。中国传奇挑战赛上海光明田园站的青少年组比赛当天突然降温,但是孩子们比赛的热情却燃烧了整个赛场,有一个小朋友赛前训练时不慎落水,带队老师以为他第二天肯定不会参赛了,结果他却准时出现在赛场,说“落水就爬上来,我按照教练要求穿好救生衣就行。”前些年的“网红项目”桨板热度不减,比赛已经从大中城市慢慢走向景区,“带上桨板去旅游”成为爱好者们度周末的新方式。
2004年,中国皮划艇在雅典奥运会上的金牌让中国水上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经过整整20年,中国水上运动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巴黎奥运会的两块皮划艇金牌中,更是体现在江河湖海中的一叶叶扁舟之上。帆船项目多个级别世锦赛,已经不再是传统业余体校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在参赛,而是社会俱乐部培养的小选手代表中国去乘风破浪;众多水上运动俱乐部在摸索中慢慢成长,已经拥有了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会员数量稳步上升;越来越多的水域向公众开放,成为百姓能够亲密接触水上运动的“根据地”。
这些,才是项目发展的根基,有了好的基础,才有项目发展的未来。
体育人永不言弃
本报记者 苏 畅
2024年是我成为中国体育报记者的第20年。在整整20年时光中,我从未离开竞技体育新闻报道一线,经历了许多,也感受了许多。
2024年夏天,中国女排在世界女排联赛为了巴黎奥运会的参赛资格背水一战,虽然在此前的中国澳门站她们的表现不太理想,但在香港红磡体育馆,姑娘们迸发出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斗志,将奥运会入场券牢牢攥在手中。不远千里赶来的球迷们在赛场内外给队伍加油,也深深地让我感动……即便中国女排在随后的巴黎奥运会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绩,有些让人遗憾,但我也明白,在20年里,中国女排经历过辉煌也处于过低谷,但无论如何,中国女排总会很快地从暂时的困境中走出来,向着一个又一个巅峰攀登,因为她们是中国女排,她们有着新时代的女排精神!
2024年也是我负责跆拳道项目报道工作的第15年。跆拳道项目有过赵帅、郑姝音在里约勇夺双金的辉煌,也有过东京、巴黎的遗憾,但无论是教练团队兢兢业业的无私奉献、老将的坚守初心,还是众多年轻选手以祖国荣誉至上的拼搏奋进,都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2024年,我所负责的拳击项目在巴黎奥运会迎来井喷式爆发,3金2银的历史性佳绩同样是一代代中国拳击人砥砺前行、不断摸索创新下,集体智慧和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024年已经过去,2025年已拉开帷幕。中国体育人将胸怀祖国至上的情怀,为了新奥运周期继续奋勇前行。
足球积蓄能量 网球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 马艺欧
去年中国男足0比7输给日本让我很“上头”,国青队压制韩国国青那场比赛又让我很兴奋。战平韩国那场,中国国青虽然没能获胜,但球员们比赛中所展现出的能力和自信让人兴奋,对韩国同年龄国字号球队形成压制的场景,整个看球经历中都非常少见。综合考虑2024年报道足球过程中的种种所见所闻,真心觉得触底反弹的时刻已经不远。
足球正在积蓄能量,网球已经开花结果。2024年绝对是中国网球历史上的又一个高潮。不仅郑钦文证明了自己可以位列顶尖的实力,其他中国网球运动员的表现也相当出色。中国网球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最让人难忘的就是“中国赛季”时很多比赛现场人山人海。竞技成绩的提升,对于一个项目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而这些好成绩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整个行业长时间的积累是基础,尊重职业规律,积极地融入到世界网球生态系统,是顺势而上的关键。
其实无论足球还是网球,都是职业化很高的运动。作为追赶者要虚心,借鉴成熟经验并坚持下去是关键。与此同时,也要保持特色,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是稳健发展的关键。
冠军之城的底蕴和情怀
本报记者 田 洁
2024年初,我来到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城七台河进行调研,这里没有民用机场,距离哈尔滨有400多公里的车程。这是一座因煤矿而建的小城,曾因出产高品质煤炭而繁荣,也因经济转型而归于平静,又因为走出多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而被称为“冠军之城”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杨扬、王濛、范可新等冬奥冠军都来自于七台河,在她们身后,还有更多有潜力的后备力量正在走向省队、国家队。从热爱到专业,离不开基层教练员在小学、中学、体校默默奉献。面对着来自大城市的高薪待遇,他们甘愿留在这个全年平均气温不足4摄氏度的城市,只为发现、培养对短道速滑充满热爱的孩子。
赵旭曾在吉林一家滑雪场工作,放弃高薪到七台河十五小学担任教练,为了拉生源,她去学校周边几家幼儿园免费教滑冰,但她却说并不单单是为了培养世界冠军。“我的学生不是必须要拿世界冠军,我更希望孩子们在短道速滑这项运动中能够有收获、有成长,这样更有利于他们性格的塑造和意志品质的锤炼。”
来自七台河的短道速滑运动员杨婧茹在冬青奥会上以“兔子战术”一战成名,她的教练张利增就在市少儿体校重点班担任教练,北京冬奥会周期,他是国家队教练团队中的一员,之后他拒绝了多个邀约回到七台河。“这些年我们培养了不少颇有潜质的年轻运动员,也有不少被‘挖’走的,这对我们基层教练来说会有一点打击。”张利增说,“但是想一想都是为国家培养运动员,也没有什么可委屈的。”
他们是众多基层教练中的代表,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让人心潮澎湃。他们是托起冠军的肩膀,是这座冠军之城的底蕴和情怀。
让“冰”更“热”
本报记者 李晓洁
2024年11月29日,2024-2025赛季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北京站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开赛。第一个比赛日是工作日,现场还是去了不少观众,上座率比前一个赛季北京站世界杯高不少。
中国队几位选手高亭宇、宁忠岩、韩梅等都陆续登场。我在媒体看台看比赛时,前排观众的对话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家三口,父母带着十岁多的儿子坐在第一排,赛道上选手一位接着一位,不论是中国选手还是国外好手,这位小男孩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小男孩和他爸爸一样,都举着手机拍不停,不知道是孩子喜欢影响了爸爸,还是爸爸的爱好让孩子也“入了坑”。不管怎样,作为项目记者,非常欣喜看到这样热烈的场景。
速度滑冰没有短道速滑那样的高关注度,但是经过北京冬奥会高亭宇夺金,以及连续两年北京举办世界杯,这项与时间赛跑的项目有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观众。数年前,大多数人是分不清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的,随着冰雪运动热度升高,观众也不止于简单欣赏比赛,而是要能看懂、能看出其中门道。随着粉丝观众专业度的提高,他们也会在网络纠正类似“这是速滑滑冰,不是短道速滑”这样项目基本常识的错误。
未来两个赛季,已经确定有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赛事落户北京,相信这些在冰面上的运动会越来越“热”。
见证中国泳军书写传奇篇章
本报记者 李东烨
作为一名体育记者,过去的一年对我来说是挑战与收获并存的一段宝贵经历。在这个角色中,我不仅见证了无数激动人心的比赛瞬间,还深入了解了运动员背后的汗水与泪水。
2024年年初,我前往多哈报道世界泳联锦标赛,见证了中国队以23金8银2铜位列头把交椅的美妙时刻。这是中国队第5次登顶游泳世锦赛金牌榜,并追平美国队在1978年第三届游泳世锦赛创造的单届金牌数纪录。游泳、跳水、花样游泳3个分项均是中国队在多哈的夺金大户。其中,跳水队拿到9金4银,再次兑现“梦之队”美名。花样游泳队单届世锦赛入账7金1银1铜,刷新前两届世锦赛各拿4枚金牌的队史最佳战绩。游泳队则拿到7金3银1铜,在多哈世锦赛单项奖牌榜上仅次于获得8金6银6铜的美国队。
回眸2024年,最抢眼的非巴黎奥运会莫属。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队包揽8金,取得我国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中国游泳队斩获2金3银7铜,奖牌数创造历史。中国花游队包揽了集体项目和双人项目的两枚金牌,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三支实现包揽项目冠军的队伍之一。
展望2025,将于7月在新加坡拉开帷幕的世界泳联游泳锦标赛,以及11月在粤港澳大湾区上演的第15届全国运动会,是特别令人期待的两场赛事。无论是国际舞台的巅峰对决,还是国内赛场的荣誉之争,中国泳军的健儿们定将全力以赴。
书写更多中国体育感人故事
本报记者 弓学文
我从2016年进入报社以来,一直担任编辑工作,多年来的工作不仅使我养成了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涉及各个体育项目,对体育项目有综合的了解和认识,知识储备聚沙成塔,思想认知与时俱进。
除此之外,作为自行车、铁人三项、空手道专项记者,我也时常深入队伍一线进行报道,深入挖掘国家队身边的感人故事和感人瞬间。2024年,自行车作为奥运会金牌大项,中国自行车队也是有得有失。场地自行车是我国传统优势项目,但受规则改变等方面影响,成绩不太理想。自由式小轮车作为新兴项目,中国队在巴黎周期从零起步到邓雅文在奥运会一飞冲天,取得历史性突破。从无缘东京到巴黎夺金,中国自由式小轮车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和不易,历史性突破背后的点点滴滴是他们砥砺奋进的见证,一个个励志故事也十分令人振奋,充满正能量。新的一年,我也将一如既往踏实投入到工作当中,值好编辑岗位,书写更多中国体育感人故事。
让感动继续
本报记者 宋 菲
回望2024年,从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那些中国体育人心怀国家荣誉,为梦想拼搏的故事感动着我。
我报道的主项之一是手曲棒垒球。在巴黎奥运会上不少非传统优势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中中国女子曲棍球队追平奥运历史最好成绩,第二次进入奥运会决赛并获得亚军。中国女曲有着“冰山雪莲”美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斩获奥运银牌,但此后中国女曲陷入低谷,成绩出现滑落。走了十六载光阴,中国女曲竞技实力实现了新的提升,这一路走得并不容易,巴黎周期中国女曲以“拼”字当头,聘请澳大利亚名帅艾莉森·安南执教,融入先进技术理念并调整训练策略,教练组缩短了训练时间,更强调高对抗性、攻击性、活跃度为核心的技术特点,中国女曲还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在体能训练中“狂练”奔跑速度,在跑动距离和速度上逐渐缩短与传统强队的差距,奥运会决赛中国女曲与世界第一荷兰队交锋时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女曲多次前往欧洲国家与传统强队进行外训外赛,备战2023年杭州亚运会打了超过40场国际比赛,巴黎奥运会前至少达到了百场比赛的记录,通过与强者交战让队员们的阅读比赛能力、自信心的积累有了巨大提升。
十六年的不懈坚持让“冰山雪莲”抵住寒冬,重获绽放,为我国的集体球类项目注入信心的同时也提供了借鉴和启示。身为一名体育记者,我有幸见证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自当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对中国体育充满期待
张 斌
2024年是中国体育大丰收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体育健儿拿下194个世界冠军。这一年中国体育健儿打破19个世界纪录,在巴黎奥运会上创造了境外参赛最佳成绩……在建设体育强国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我也恰逢其时地成为这些历史时刻的记录者、见证者。这是我加入中国体育报的第一年,从奥运后方工作开始,在击剑比赛的“刀光剑影”中正式开启自己作为一名体育记者的职业生涯。从初上赛场的毫无头绪,到走进队伍的融洽与快乐,在一遍遍的反馈中收获进步与成长。
印象最深刻的是击剑运动员冬训时,队员们各个都“挂彩”在身,仍坚持训练;是走进室内田径馆,运动健儿的一次次奔跑和跳跃,哒哒哒的声音萦绕在耳旁;是见证射击射箭的运动健儿们在庄严、嘹亮的口号中,在严肃、整齐的集训步伐中,开启的新周期……
通过和运动员们的相识与相处,对他们的未来,对中国体育的未来也多了一份期待。期待着春节过后哈尔滨的冰雪盛会之约,期待着大湾区多城联动的第十五届全运会,也期待着各个项目在国际国内赛场上书写更多传奇与中国故事。期待着在一次次拼搏与呐喊中,在新的历史进程中,记录中国体育故事的点点滴滴。
2024值得铭记;2025一起见证。
备战正当时 米兰冬奥会近了
梁 琰
2024年是我入职报社的第一年,也是成为雪上项目记者的第一年。2024-2025赛季是米兰冬奥会前最后一个完整赛季,当我接过雪上项目的报道任务时,冬奥健儿们已经加快了备战奥运的步伐。
8月,空中技巧健儿在夏季水池积分赛争金夺银,打响了赛季先锋战。之后,雪上项目赛事陆续展开。11月25日,赵丹在延庆本土赛场获得中国女子钢架雪车世界杯首金,新赛季雪上项目的突破之旅就此启程。11月底,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在北京开幕,我第一次现场报道了雪上项目赛事,目睹了杨文龙在经历了低谷后重新出发,首次站上世界杯领奖台。12月初,我去崇礼报道U型场地技巧世界杯,蔡雪桐以一枚银牌开启新赛季,诠释了老将用热爱坚守的意义;李方慧给奖牌换了个颜色,用一枚银牌书写了进步的篇章。今年年初,我们又收到了接二连三的好消息:中国雪橇队首夺国际赛事冠军,钢架雪车队首次站上混团世界杯最高领奖台,自由式滑雪女子选手刘梦婷终于等来了第一枚世界杯金牌……
提升每一个0.01秒、0.01分,都需要运动员付出千万分的努力,但每次突破都伴随着笑容与感动的泪水,一切的付出都值得。米兰冬奥会临近,中国冰雪健儿们步履不停,奋斗不止。
今年2月,哈尔滨亚冬会即将举行,我将奔赴亚布力赛场,见证雪上健儿的突破瞬间。第一次采访综合性赛事,我的心中充满忐忑,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小考”,对于冰雪健儿们来说是米兰冬奥会前的“中考”,预祝我们都能考试顺利!最重要的,还是要期待他们在一年后的米兰尽情绽放!
新人见证者与记录者
黄江惟
2024年11月,当我第一次踏入总局训练局的举重篮球馆看到中国男篮认真训练时,一种不可思议的奇妙感油然而生。毕竟在2024年8月前,“国家队”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很遥远的词。
在这四个多月的工作中,我先后经历了在鄂尔多斯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在湖南进行的首届全国三大球青少年运动会和在武汉举办的首届西部青训杯足球交流赛三项主要赛事,其中两次赛事都是首次举办。而作为新人记者的我,有幸见证和记录,与它们共同成长。从最开始参与赛事报道前的焦虑不安、不知所措、错误不断,到后面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能够挖掘出一些动人故事,在这些宝贵的历练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回顾2024年,对中国男篮来说是低谷也是转变的一年。五人男篮无缘巴黎奥运会,热身赛也是输多胜少。但是在亚洲杯预选赛第二个窗口期的比赛,中国男篮顽强拼搏战胜关岛队,拿下蒙古国队。虽然对手都不是强队,但是新一代中国男篮所展现出来的精气神,是焕然一新的。
2025年,对中国男篮来说是忙碌、关键的一年。中国男篮将在主场迎来与日本男篮的亚预赛对决,这是新赛季的重要开端和关键战役。夏天还将远赴沙特参加男篮亚洲杯的比赛,这是重塑中国男篮形象的一个重要舞台。
高尔夫球如人生
本报记者 杜 婕
自从征战女子美巡并在2023年登顶世界第一,殷若宁几次回国参赛成绩都乏善可陈。不擅主场似乎成了她的一大弱点。但2024年在上海举办的别克LPGA锦标赛,殷若宁以6杆的优势大胜,成为该项赛事自2018年升级为女子美巡赛以来的首位中国本土冠军,不仅撕下了“不擅主场”的标签,也展现了她蜕变之后更加强大的实力。
那场比赛,作为记者,我有幸在现场。之后每每回想起来,都不由地感叹:后生可畏!那一场国际顶级的高尔夫职业赛事阵容极为强大,既有LPGA冠军、大满贯冠军,也有奥运会选手。殷若宁首轮70杆稍显平淡,但与教练远程视频沟通,调整了1号木开球之后便一路开挂,后面连续三轮的成绩分别是66、63和64。刚满22岁的殷若宁在对手的围追堵截中最终突围,成为赛事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
殷若宁的稳定和对比赛更强的控制能力,还有那一份自信和果敢,都让人印象深刻。除了技术的稳定发挥,心态的变化也是送她登顶的重要原因。“一下子就想开了。”她说,以前一旦出现不在自己意料之内的情况,就会心情低落,现在心态会保持得很好。想起巴黎奥运会铜牌得主林希妤说过:“高尔夫运动最大的魅力,它就像一个缩小版的人生。”巴黎奥运会,林希妤就是从一记双柏忌(高于标准杆2杆)开始,但她从未放弃,这种坚持让她最终站上了领奖台。“整个过程起伏来得没有缘由,但你只能接受它,然后想办法去解决它。”林希妤说。
人生是去完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高尔夫比赛是去征服一个又一个球洞。一场球18洞,可能出现任何状况,不因得一球而窃喜,也不因失一球而气馁。修炼自己,是一个人一生的功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