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温州大学教授李豪杰收到由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颁发的正高级运动防护师职称证书,成为体育行业首位获此职称的台胞。他认真拍下证书每一页,分享到社交媒体。他形容,这一天,期待了太久,这一刻,开心与感恩并存。李豪杰说:“体育总局已经走在了国家职称制度改革前列,这本证书对推动体育人才发展、运动防护职业发展和大陆落实台胞同等待遇具有重要意义。”
23年前,李豪杰在台湾创立了运动伤害防护学会,致力于推动运动防护相关工作,但很快他就发现生搬硬套其他所谓先进做法,在台湾严重水土不服,从而认识到需要回归中华文化的根源才能解决问题。因此,2001年,他决定放弃在台湾桃园总医院的安稳工作,进入北京体育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致力于推动运动防护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今年50岁的李豪杰已为这份事业奉献了二十余载,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此前他一直未能参评职称。
李豪杰表示:“想有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从各类人才引进的公开信息中,我梳理出五大要素:学历、职称、课题、荣誉以及年龄。台胞以前无法参评职称、无法参加国家级课题、无法获得荣誉称号,这让一些台湾专业人才不得不从最初的满腔热血变为铩羽而归。”如何留下?一本职称证书很关键。李豪杰坦言,虽然自己已不需要通过职称评定来证明职业能力,但仍盼望能以这样的形式鼓励那些渴望留在大陆发展的台湾专业人才,在“同等待遇”的惠台政策扶持下,安心发展、落叶归根。
2016年,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成为破除各方面制约因素的关键文件。随后,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体育总局结合相关需求,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20年出台《关于深化体育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致力于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加强评审监管、优化公共服务等措施,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体育专业人员职称制度。
《意见》首次明确了运动防护师职称体系和职称评价基本标准,还提出“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体育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体育专业人员职称申报渠道”。“职称评审中可适当放宽资历、任职年限等条件限制,其在国(境)外工作的经历和取得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这些政策,回应了李豪杰在体育专业人员职称改革征求意见阶段提出的“(国)境外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可以参评职称评审”建议,也让他获得了参加正高级运动防护师职称评审机会。
李豪杰见证了“运动防护师”的职业建设历程,更加坚定了他为祖国体育事业作贡献的理想。他满怀希望说:“台胞在大陆也能够获评职称,这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工作。体育行业率先迈出的一步,可以鼓励更多港澳台地区体育专业人才留在大陆发展,共同推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我希望看到更多领域落实职称改革制度,让我们在大陆一直走下去。”未来,他期待政策持续发挥实效,进一步解决人才引进、五险一金等问题,吸引更多台胞踏浪过海、登陆逐梦。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