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页>全民健身>正文

疫情带来改变 健身环境关注细节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0-03-25    作者:林剑 刘昕彤 冯蕾 李金霞 王灿 顾宁

给新习惯提供新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发生了不小变化,即便是健身习惯,也呈现出了新样态、新特点:比如自觉与其他习练人群保持距离,比如呼吁室内封闭健身场所进行通风,比如要求健身器材也配备可追溯的“健康码”等。

0325-健身1.jpg

资料图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不少人的健康意识大大提升,体育锻炼无疑是主动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但随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进程的加快,传统健身行业如何根据疫情期间健身人群需求、习惯的变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现在全国各地陆续开放的健身场所,如体育馆、篮球馆、羽毛球馆等大都做到了限制人流、进场登记、频繁消毒、定时通风,当疫情结束,这些有利于健身人群健康,可操作性强的举措完全可以保留,这不但是对健身人群负责,也是对自身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提升。

疫情给全国、全球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促使人们更加主动参与锻炼,更加重视锻炼的条件、环境,倒逼体育公共服务提供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但愿疫情结束之后,你我都能摘下口罩尽情呼吸、锻炼,也希望良好文明的健身习惯、健身环境能够保持。

健身器材设健康码

“人可以有健康码,健身器材我觉得也可以有一个健康码,什么时候维护的、什么时候消毒的都可以追溯,大家心里放心,健身才能更加安心。” ——王笑涵

“周边环境我会特别关注。现在去每一个室内场所都会去特别找墙上贴的消毒时间表和安全提示,做到安心,也会随身带一个消毒凝胶做好自身的消杀,检查通风情况。疫情虽然已经慢慢过去了。不过这样的心有余悸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止是健身,在任何地方都会格外关注周边环境,自觉做周围环境的监督员。”来自北京,在某机关单位工作的任文正说道。

虽然现在疫情已经取得了好转,但是未来一段时间任文正首选的健身场所仍然是户外,“户外空间开阔,空气流动得快,人口密度没有那么大,是比较安全的健身场所,万物复苏,花开正盛,正是欣赏大好春光的时候,去登山、徒步、骑自行车都是很好的选择,又通风也不聚集,所以不会急着去健身房锻炼。因为健身房是一个密闭空间,有一些还在地下,靠新风系统换风,本身就是一个细菌的‘培养皿’。而且人们在健身的时候,可能呼气吸气的频率更快,汗水也会甩来甩去,增加了许多风险,所以去健身房健身需要特别谨慎。”

0325-健身2.jpg

资料图

在河南洛阳工作的27岁女生王笑涵也持相同看法,“我也觉得不必急于返回健身房,过去两个月因为疫情,我们居家锻炼效果很好,现在疫情好转,逐步解禁,已经可以出门做很多户外运动了,这就是进步,像之前因为节省时间在健身房做的跑步等有氧运动就可以放在户外来跑。在户外地广人稀的地方现在已经可以放下口罩,这就给我们一个基础的健身环境,在没有人的绿道上跑跑步,骑骑自行车,我还想练一下滑板,我觉得户外的选择其实更多,也更安全。”

王笑涵注意到,现在很多的公园、绿地还是会在门口坚持测量体温,对此她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测量体温我觉得也可以坚持一段时间,还有健康码的使用范围也可以再扩大。作为管理方来说,预防措施越多,老百姓就越放心。公园也可以像其他的公共场所一样,把消杀的时间表明确写出来,大家就知道哪里是已经消毒过的,是安全的。人可以有健康码,健身器材我觉得也可以有一个健康码,什么时候维护的、什么时候消毒的都可以追溯,大家心里放心,健身才能更加安心。”

室内健身开窗通风

“瑜伽很适合居家练习,当然在室内锻炼时,要适当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王丹丹

疫情的发生,环境的转变,压力的突袭,长期久居家中,造成不少人健康状况不佳、生活方式不良等问题,给曾经不注重健康、长期透支身体的人也敲响了警钟。健康,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热点,也让大家对身边的生活和健身环境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疫情期间,抵抗病毒需要提高自身免疫力,想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在坚持运动的同时,健身的环境也很关键。”来自海南的瑜伽教练王丹丹练习瑜伽有五年的时间了,她说:“疫情防控期间不能出门,瑜伽很适合居家练习,当然室内运动在锻炼的同时,也要注意居家环境卫生。自己和家人出入都要做好防护和消毒,适当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0325-健身3.jpg

资料图

放假两个月的时间,王丹丹每天都在家通过线上视频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一起练瑜伽,她认为通过瑜伽的练习,可以让我们的生活作息更规律,饮食比较健康,同时有着自律的生活态度。当然,即使在家锻炼也需要注意家中的环境,这都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海南疫情不是很严重,附近的一些健身场馆已经逐渐对外开放了。瑜伽本身对练习环境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包括瑜伽垫基本都是有自己专用的,室内的卫生,良好的通风,垫子的摆放都要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不管是疫情期间还是疫情结束后我们都要对健身公共器材做好消毒,管里好个人健康,给大家随时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王丹丹说。

“运动不扎堆,保持距离才能产生健康之‘美’,勤洗手勤消毒,维护健身环境卫生,对人对己负责。室内空气流通性差,适量、合理的户外健身运动更有益身心健康。”来自上海的王晓坤一直热衷于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登山等户外运动,整个假期为了配合疫情防控不能外出锻炼,可把他给“憋”坏了。

王晓坤说:“春暖花开,疫情逐渐好转,我会在小区人少的时候,在楼下花园里戴着口罩跑步或者在健身路径上做运动,并且每次做之前都用酒精棉先把健身器材和自己的双手都擦拭一遍,回家也会给自己整体‘消毒’一遍。也经常看到小区里散步、打太极拳、做操或慢跑的邻居越来越多了,现在疫情控制的情况很好,即使疫情过后,也应该保持个人卫生防护的好习惯,坚持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和心肺功能,但是要避开人群密集场所,多选择一些人少、空气好的环境。也要注意室内外温差,防寒保暖。”

与人保持安全距离

“之前自己健身时不会太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现在想想应该注意一下与其他人的距离,既防传染疾病,还防磕碰误伤。” ——葛洪

周末,北京的郊野公园里,葛洪戴着口罩穿着背心短裤跑步,平均配速4分58秒,8.24公里用时40分59秒。从3月15日开始葛洪就启动了户外跑步模式,第一天就跑了24公里,用时2小时30分,两个月没跑步葛洪配速掉得厉害。现今疫情防控局面向好,公园里戴口罩游玩健身的人多了起来。葛洪说:“我第一次出门跑步那时基本没人,等到第二次户外跑步时,风不小,人也不少。当人多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尽量避开人群。”

0325-健身4.jpg

资料图

葛洪一直都有健身的习惯,户外跑步,打篮球,室内练器械,曾经瘦弱的身体通过不懈健身练得健美强壮。疫情发生前葛洪健身并没太关注过健身环境,唯一一次因为便宜办过一张地下健身房的健身卡,后来发现空气不好就不再去了。疫情发生后,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戴口罩,不聚集是常识,人们也形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葛洪说:“别说健身,就是走路我都下意识避着人,成条件反射了。户外跑步时当遇到人我第一反应是紧张,之后想现在疫情稳定没事了才放松下来。我估计我这种反应得持续到疫情彻底结束了。”

虽然葛洪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些反应过度,但他自己也表示疫情结束后健身安全也应保持距离,“之前自己健身时不会太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现在想想应该注意一下与其他人的距离,既防传染疾病,还防磕碰误伤。想想在健身房练器械时,要是没注意碰到人就不好了。”

趁着阳光明媚天气好,带孩子出来透透气的北京市民张先生表示他现在也开始在意健身人群之间的间隔,怕无故染上疾病。“这次疫情让我想起去年带孩子去医院的经历,因为没戴口罩,医院人群密集,从医院回来隔天就发烧了。可见即使没有疫情发生,平时感染疾病几率也很大,人跟人之间保有一段距离是好的。我觉得健身最好在通风好,人不多的地方进行。如果是集体活动,避免不了人群,活动地点通风好也行。”

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张先生的安全弦还绷得紧紧的,握着孩子的手一直没有松开,牵着孩子向人少的地方走去。

健身器材坚持消毒

“以后再去体育馆使用器材时,我会带一些消毒湿巾,使用前擦拭一下。”——谭金栋

“现在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作为百姓我们感到非常开心。前几天我到家附近的公园走了走,在户外运动的感觉真的很好。”家住上海的林芳,在久居家中之后,来到户外开启了健身活动。“相比起其他人使用健身器材锻炼或是打球不同,我还是采取健步走的方式,我感觉这段时间还是以独自健身为好。”林芳如是说。

在疫情发生之前,林芳最常参加的项目就是跑步和力量训练。她说:“我平时基本上每周跑步三次,每次在10公里左右。其他的时间基本是在健身中心通过器材进行力量训练。不过,现在疫情发生了,我计划最近一两个月不去健身中心了,主要以户外健身为主,力量练习就在家中进行了。”谈及为何会有这样的计划,林芳表示:“虽然现在很多地区的体育设施、健身中心都开始有序开放了,但我还是会有些顾虑,比如健身器材消毒是否到位,参与健身的人是否身体健康等,这些都是我以后健身时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同时,我也建议像健身中心这样的室内场馆,即使疫情结束后也应该把检测体温常态化,遇到发烧、感冒的健身爱好者,应该及时规劝,等到身体康复后再来健身。”

0325-健身5.jpg

资料图

与林芳有相同看法的还有谭金栋,他表示:“起初,我也考虑是否恢复去体育馆健身,不过考虑到室内空气流通性差,再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很难得到保证,所以暂时我也不会考虑去室内公共场所进行健身。不过等到再过一段时间,我会根据健身环境改善后,再选择去体育馆健身,现阶段还是以居家健身为主。”在谈到今后是否会更加关注健身环境时,他说:“这个肯定会,我感觉很多人通过疫情后,都会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健身环境。比如以后再去体育馆使用器材时,我会带一些消毒湿巾,使用前擦拭一下。同时也会关注一同健身的人,如果有咳嗽等症状,我会尽量远离。再有,像一些通风条件不好的场馆,再去时,我也会考虑。”

几天前,家住北京的田雨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转了转,本来计划跑一圈,放松一下身心。然而,当他走进公园时,发现老人与孩子较多,不仅走路比较慢,同时还有一些人驻足拍照,造成狭窄路段人流量相对较多时,他便放弃了跑步的想法。他说:“虽然公园按照相关的疫情防控要求进行了人流限制,但是有不少人没有按照不聚集、不扎堆的要求游园,给别人造成了困扰。”同时,田雨说:“以前我去奥森跑步,多选择早晨或傍晚,但这两个时间也是人比较多的时间段。以后,我会尽量避开游园高峰,选择人少时再去跑步,毕竟健康的运动环境,才能有助收获健康的身体。”

减少接触共用器材

“去健身房以后会自己带水,时间上也会避开高峰时段,在跑步的时候尽量和周围的人隔一个跑步机,自己这样能够安心。” ——王一琳

新冠肺炎疫情让不少人认识到身体健康和坚持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一直就有健身习惯的人而言,有些人喜欢在室内健身,有些人则更喜欢在户外运动,也有些人因为这次的疫情有了一些转变。“我之前很喜欢在健身房健身,因为恒定的温度,也不会受天气的影响,一周还会上两到三次的操课,但是这次疫情过后可能会减少去健身房的次数,选择户外运动。”王一琳说。

作为健身房爱好者,今年27岁的王一琳是从上大学开始就在健身房运动,一直不喜欢受天气和气候影响较大的室外运动,她说:“室外运动不确定因素很多,我自己很多时候容易犯懒,刮风、降温、下小雨都可能成为我不去健身的理由。但是现在想想健身房的环境确实相对密闭,空气流通性较差,更不会进门之前测温,也没法做到时刻消毒。原来每次一进去觉得健身房的空气和有些器械上的痕迹是可以激励我好好运动的,现在感觉健身高峰的时候彼此之间的距离都非常近,挺容易中招的。”

0325-健身6.jpg

资料图

疫情结束之后,王一琳表示还会去健身房运动,她说人过一段时间都会放松会不注意,觉得其实也没那么严重,但是自己这段时间会尽量多注意。“去健身房以后会自己带水,时间上也会避开高峰时段,在跑步的时候尽量和周围的人隔一个跑步机,自己这样能够安心。”

不同于王一琳,翟钢一直很喜欢户外活动,今年53岁的他非常喜欢打乒乓球和踢毽子。翟钢认为一起运动的都是熟人,疫情之前谁不舒服也不会坚持要出来运动,疫情之后更不会了,所以觉得过了这段时间以后自己的运动和对健身环境的要求与现在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他说:“其实这两项运动都是公园里特别常见的,大家因为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也会相隔一定距离,和公用器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接触,打乒乓球的时候球拍和球都是我自己的,就是借助公园的乒乓球台,运动之前会在健身器械上拉拉筋,踢毽子也是如此。不过在室外活动空间比较大,大家相互之前距离比较远,除此之外空气流通的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还是相对很安全的。”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
新体育网APP下载
体育新闻移动着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
金牌视频APP下载
体育视频、直播看不停
扫描二维码下载
青少年APP下载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载观看
中国国家队/TEAM CHINA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28   发证机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21676   发证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2045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03879举报邮箱:jubao@inforsports.cn
关于我们   招聘启事   ZTZX@INFORSPORTS.CN010-67103879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注册账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提 交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