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科学营养和运动健康的认知理念不断提高,运动营养食品逐渐走进许多运动爱好者的运动计划表中。运动时该吃什么,不同的运动营养品都对应哪些需求,怎样补充更科学健康?这些是很多人好奇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营养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启荣,他在多个项目国家队承担运动营养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工作。
↑资料图
配合运动 合理使用发挥效果
“我打球时会带一瓶运动饮料,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盐,还会放一些补充能量的巧克力和蛋白棒等,避免出现健康问题。”羽毛球爱好者王峰平时很注重运动时营养的补充,他的背包里总是会装一些营养补剂。王启荣认为,人在运动中会疲劳,如果没有很好的营养补充,运动效果就会明显降低。而运动营养食品的作用就是及时补充和满足人在运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和各种微量营养素,最大效能地实现运动目标。
“运动营养食品需要配合运动使用才能发挥特定作用。现在运动爱好者越来越多,有许多保持运动习惯的人群每周可以运动至少3-4次,每次在40分钟以上,还有一些健身爱好者配合抗阻训练,及时补充蛋白粉可以较好达到增肌的效果。他们的运动都达到了一定的强度和时间,在此基础上合理使用运动营养食品可以帮助使用者增加特殊营养素的补充,维持或提高运动表现,促进运动后机体的恢复,让健身效果事半功倍。”王启荣说。
需求不同 “缺什么补什么”
不过目前很多人在运动营养食品的补充上存在不正确的认识。专家提醒,首先要保证日常基本营养素的需求,根据不同的运动和健身目标来选择相应的营养食品,即“缺什么补什么”。其次,在选择时应根据不同的运动和强度选择,同时,还要注意食品的成分,比如增加肌肉的抗阻运动,需要选择蛋白质和肌酸类食品;减肥、控制体重的运动,则需要选择促进脂肪代谢、低热量的运动营养食品。
王启荣认为:“例如在跑步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个脱水的过程,尤其是现在天气转暖,消耗得更多一些,运动饮料可以及时补充水分和糖分,还能补充能量,避免运动中脱水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不过,王启荣也提醒,“在选购运动饮料时也要注意查看食物标签,目前市售的运动饮料的含糖量一般在每100毫升4克,对于普通运动爱好者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毕竟不像专业运动员的训练负荷量和强度那么大,运动员使用的运动饮料含糖量大多为每100毫升8克左右。”
“另外还有常见的能量棒、谷物棒或蛋白棒,体积较小方便携带,营养素种类丰富且密度较大,简单咬几口就能实现能量的快速补充,很适合户外运动能量消耗比较大的时候用。”王启荣说。
厘清误区 适当适量补充
“运动营养品不能代替日常饮食。”王启荣强调,“有些人会觉得运动营养食品营养成分高,可以作为平时的营养加餐,或者直接代替饮食,不用吃饭,也可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这些都是误区。运动营养食品是补充和平衡运动造成的营养素的不足和流失的,并不能取代日常膳食中的营养成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主要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微生物等,还是应该从日常的膳食中摄取。在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第一条就是强调食物的多样性,吃的种类越多越杂,营养素才能获取得越全面均衡。”
此外,运动营养品的摄入也不是越多越好,根据个体差异适当适量补充更科学。运动营养品的食用数量或剂量应该根据个人的体重、性别、年龄,特别是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对营养的需求来确定,如果过量摄入,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产生健康危害。最好在运动营养师或是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相关链接:运动营养品的分类
据王启荣介绍,运动营养品是指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运动表现、增强身体素质和促进康复而专门设计的营养品。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运动营养食品通则》,常见的运动营养食品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照特征营养素分类,从不同的能量需求角度出发,可以分为补充能量、控制能量、补充蛋白质三类。补充能量类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成分,能够快速或持续提供能量的运动营养食品;控制能量类能够满足运动控制体重需求的运动营养食品,含促进能量消耗和能量替代两种;补充蛋白质类是以蛋白质或蛋白质水解物为主要成分,能够满足机体组织生长和修复需求的运动营养食品。
按照运动项目分类,根据不同项目的特殊需求,速度力量类以肌酸为特征成分,适用于短跑、跳高、球类和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健美及力量器械练习等人群使用;耐力类以B族维生素(B1、B6和B12)为特征营养成分,适用于中长跑、慢跑、快走、自行车、游泳、划船、有氧健身操、舞蹈、户外运动等人群;运动后恢复类以肽类为特征成分,适用于中、高强度或长时间运动后恢复的人群使用的运动营养食品。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