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东盟国民体质与健康促进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对2022年6月发布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进行了解读。与2014年相比,我国国民体质总体向好,城乡居民体质水平差距缩小。未来,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计划利用3至5年的时间,引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统一的国家标准,在全国建立多层级的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站点,探索体质监测与体卫融合的新模式,建立多场景应用方案,打通体质数据与健康体检数据,梳理更多体质促进健康的科学证据,助力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曹景伟表示,国家高度重视国民体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国民体质工作不断发展,逐步完善了政策保障和顶层设计。国民体质监测从起步到日趋完善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体现了体育对国民健康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力量。
自2000年我国首次开展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监测样本最多、统计数据最详细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开始,20余年来,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质监测中心、地市级体质监测中心及区县、社区体质测定站为架构的四级监测网络,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1571个的国民体质测定站点,形成了中国国民体质监测体系的毛细血管与神经网络,打通了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
通过中国特色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中国政府每5年发布一次国家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系统分析了国民体质的基本情况、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国务院、相关部委制定政策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20余年的监测所积累的数据、发现的问题、形成的报告已经成为制定和评估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评价健康中国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和数据来源。在引导、培育大众的科学健身意识,不断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景伟说。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袁虹说:“希望通过科学性的数据收集了解国民体质的状况、发展的趋势和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来及时制定政策,进行规范引导,这也要求各级政府更重视老百姓的健康和体质的促进。”
进入新时代,广场舞、马拉松、贵州“村超”等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各地的体育公园、运动场馆、健身绿道上处处都有人们运动的身影,全民健身已深入人心成为许多人主动选择的健康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国民体质监测也有了新变化。
据介绍,在开展常态化体质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将体质监测从以“数据采集”为中心向以“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为中心转变,以“身边化”的体质监测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体质有评估,锻炼有指导”。
袁虹介绍说,20余年来国民体质监测体系逐渐完善,2025年要进行第6次国民体质监测,新变化已经有了开端,“以后就不是5年一次了,我们要把体质监测送到老百姓身边,监测之后有科学健身指导,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员帮助其进行锻炼,锻炼一段时间再进行监测然后再指导,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此外,今年8月,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了最新修订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23年修订)》,旨在建立健全国民体质定期监测评价机制,客观反映新时代国民体质的变化特征,为国民科学健身提供精准评价手段。新标准的实行将使国民体质监测覆盖人群更广,监测体系更加全面,筛选与人体健康关系更为密切的指标,达到更加全面地评估国人体质健康现状的目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