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的亚洲杯足球赛让人们看到了诸多球队的进步与中国队的不足,特别是日本、越南、塔吉克斯坦等队大批年轻球员的崛起,让中国足球的青训再度被关注。前不久结束的U19渭南杯赛,中国击败韩国、越南,战平乌兹别克斯坦夺冠,再度激发人们对中国足球年青一代的期待。
制约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破解中国足球青训的诸多难题?为了寻找答案,记者在北京足球青训领域进行了调研式采访。
在中国青训领域,“12岁退役”是困扰小球员许久的问题,谈及中国足球青训,每次都绕不过这个坎。
张先生的儿子在小学阶段已是北京较为出色的苗子,他告诉记者,孩子继承了父母良好的身体素质,家庭也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但在孩子即将小升初也就是12岁时,面临是去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还是去足球传统校的选择。经过思考,他们决定让孩子去足球传统学校。
关于所谓“12岁退役”有两个层次的解读,如果以继续足球训练为目标,那么“12岁退役”指的是孩子既没有进入足球传统校,也没有进入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完全与足球系统训练体系告别。如果以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为目标,那么“12岁退役”指的是孩子在12岁时,选择进入校园足球体系,而没有进入职业足球梯队,算是选择离开了职业足球发展的路径,是某种意义上的退役。我们主要调研第二种情况,也就是以成为职业球员为目标的“12岁退役”现象。
有很多足球工作者告诉记者,大批优秀苗子在这个年龄放弃了专业培训,转投校园足球,12岁也是中国足球损失人才最多的年纪。
北京相对全国而言,对足球苗子的选拔竞争更激烈。这里具备一定足球天赋的孩子基本有两条路:一是以国安为代表的专业足球俱乐部青训体系,二是以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八一中学为代表的足球特色传统校。“现实情况是,在小学阶段表现最好的一批孩子大都被学校挑走了,因为家长普遍认为,通过足球成绩考取这些名校是非常好的选择,也是对孩子最保险的选择。”张先生说,“家长关心的,首先是要充分保证孩子的学习,在前途不确定的前提下,不拿职业足球赌孩子的前途;其次是目前孩子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在身体和球商没有充分定型的前提下,不会考虑进入职业梯队。”
“12岁退役”的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但因为每个地方教育资源和政策不同,也会有变化。北京因为特殊的教育资源环境,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在北京,大家普遍重视教育,对生活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对踢球还是升学,大多数家长往往选择让孩子去好学校上学,顺便在校队踢球。
“我们当时在人大附中三高队时,都是北京同年龄段的足球尖子,但每批组队之后可以进入职业足球的人员比例还是偏低,也就一两个,我是1978年的、王晓龙是1986年的,张思鹏是1987年的、张远是1989年的。八一中学能想起来的就是张晓彬。”前国脚、国家青年队教练张辛欣告诉记者,“按照当时选择足球苗子的质量,校园足球应该培养出更多的职业足球人才,但校园虽然文化课教师资源丰厚,但优秀足球教练员的资源并不多,因为缺乏足够资金支持,很难留下好的足球教练。在学习压力下,不可能在足球上投入过多时间,所以很多北京当地的好苗子在进入学校后就基本远离了高水平的足球训练。”
张辛欣的成长经历具有代表性,很多家长在同记者沟通时,也表达过同样的想法。足球在他们眼中,只是一块打通优质教育资源的敲门砖,因为足球属于金字塔项目,成为职业球员的概率远比考上好大学小。在孩子12岁选择进入好初中还是职业队时,家长们基本选择最保险的答案——先上个好中学。恰恰如此,在12岁这个年龄,足球会失去很多优秀苗子。
传统职业队梯队与足球特色传统校之间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梯队的优势是拥有更好的训练设施和专业教练团队,球员训练时间更长,更接近专业要求,但缺点是如果传统足球没有优质学校资源支撑,现阶段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文化课学习,学生可能会逐渐与社会脱节,在性格培养和独立人格的建立上会产生一定问题。传统校的优势是能够保证孩子拥有更好的文化教育,有的甚至可能获得升入大学的待遇,但缺点是足球训练条件和教练资源很难与职业队媲美,孩子在足球专业性上的提高会越来越难。
“12岁退役”背后的实质是孩子们对于未来足球生涯不确定性的担心,它影响的已不只是12岁阶段。今年5月,天气转热,在北京体育大学足球场边,国安U14队伍正在同北体大校队进行教学比赛。国安俱乐部青训第一阶段负责人席悦表示,国安梯队曾有一位在名校初中就读的品学兼优的孩子,在队内表现很好。有一次学校的出国游学活动与国安梯队的集训时间发生了冲突,孩子感觉很难取舍,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梯队。这可能是一位已经接近职业足球的孩子,但仍在“破门”前选择退出。“特别遗憾,但也要考虑孩子的难处,当有这种顾虑时,他内心深处也就无法继续选择职业足球了。”席悦说。
同样,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影响着校园足球中的孩子。张先生的儿子进入足球传统校后,顺利进入北京足协U13梯队。“现在孩子每周训练4次,其他孩子下课做作业,我的孩子要训练到晚上8点半,9点半才能到家,抓紧时间洗澡吃饭,10点写作业,很晚才睡觉。周末别人补文化课,他还要训练。这确实让孩子的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张先生告诉记者,“我们目前仍在坚持,如果教育部门没有对这样的孩子有针对性的就学政策,我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记者随后采访了四五所北京当地的青训机构及十几位家长,大家也普遍谈到上述问题。
通过采访与观察,我们意识到,所谓的“12岁退役”现象背后的原因不是年龄,而是对踢足球的孩子们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这可能导致孩子12岁退役,也可能是14岁退役,抑或15岁或18岁。只要这种担心存在,孩子们的踢球前景时刻存在断档风险,中国足球也会因此失去最好的苗子。那么,如何化解这个担心、解决这个难题?
通过在北京地区的调研,针对这个问题,目前有一个体系上的解决办法,但核心问题还是观念上的认知,已经有些探索在一些地方开始看到效果。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