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一群灵活起舞的机器人引发全国观众关注。一个多月后,在WCBA全明星赛、新赛季中超浙江绿城的首个主场,机器狗前来助阵。这些充满未来感的画面,正在揭开中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从奥运冠军的训练场到社区健身角,从校园操场到乡村体育馆,前沿科技正以各种方式融入人们的运动生活。
在竞技体育领域,科技早已成为运动员的隐形教练。在中国跳水队的训练馆里,高速摄像机搭配人工智能系统,可将运动员的空中动作拆解成4000多帧画面,连手指尖的0.1度偏差都无所遁形。曾经需要教练肉眼判断的动作细节,变成了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曲线。由上海体育大学与中国乒乓球学院联合研发的“庞伯特”发球机器人,能模仿世界顶尖选手的击球习惯,把对手的绝招在训练场上“复刻”出来,助力中国乒乓球队备战训练。中国钢架雪车队通过风洞训练、VR模拟、AI分析等科技手段的支持,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突破,闫文港第一次登上冬奥会领奖台。
与此同时,老百姓的运动生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北京奥森公园的智能跑道,刷脸就能记录运动数据,老年人遛弯儿时经常比谁的运动日历更漂亮;上海的社区健身房,体测机器3分钟就会打印出一份运动处方,把过去专业队才有的身体评估搬进了菜市场隔壁;在青藏高原上,移动体检车直接开进牧场,牧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进行专业体测;山区的孩子通过VR设备,第一次“站”上了滑雪场……这些曾经需要跋山涉水才能获得的运动体验,正在被科技拉平到同一时空。
校园体育也许是这波科技浪潮中最欢乐的试验田。深圳某中学的AI体育老师,可用摄像头实时纠正学生跳绳动作,3个月就让跳绳测试合格率上升27%;上海一所小学的AR武术课,李小龙的全息影像出现在教室里教孩子们打拳,即使下课铃响,也没人舍得离开;还有浙江的“冠军模型”系统,通过分析孩子们的运动数据,可以像淘金一样筛出竞技体育的好苗子……
不仅如此,体育也正在被青少年重新定义。在短视频平台上,篮球教学特效被玩了2亿多次,中学生用手机可以拍出职业选手般的进球集锦。这无形中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借助新科技,当虚拟偶像带着百万“粉丝”跳起健身操,当运动有了更多的联结方式和互动形式,年轻一代正在把体育玩儿成科技与潮流的混合体。
科技带给人们最暖心的改变,就是让运动变得触手可及。从赛场上提供帮助的机器狗,到健身房里每个人的智能穿戴设备,都是中国体育持续进化的实时直播。当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和代码,而是普通人运动生活中实在可感的便利与快乐,体育强国的梦想便在科技助力之下,进入人们每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