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很多社交媒体被“国家喊你来减肥”刷屏,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行动。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已突破50%,4亿人正在同腰间赘肉较劲;因肥胖衍生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我们在饮食改善的同时,摄入能量过高、运动相对缺乏、生活压力过大等原因,都可能引发体重异常。虽说超重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烦恼,但体重管理不能简单与减重画等号。看看社交平台上那些健身博主,哪个不是靠着漂亮的肌肉线条收获百万点赞?帕梅拉的魔鬼训练火遍全网,刘畊宏女孩儿们蹦跶得气喘吁吁,说到底还是对“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向往。马甲线、直角肩……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身体线条,靠的是科学增肌,而不是盲目节食。难怪健身房里蛋白粉卖得比奶茶还俏,专注于减重的年轻人也慢慢意识到好身材不是饿出来的,而是举铁举出来的。
肥胖需要体重管理,消瘦也一样。一男生高中毕业时身高1.8米,但体重只有45公斤,食堂负责打饭的都忍不住要给他多加两勺肉;一些爱美的女孩过度追求体重秤上数值的下降,出现了厌食症等严重的健康问题。某医院营养科医生介绍说,体质指数低于18.5的来挂号,他给患者开的增重食谱比减肥菜单还金贵,更别说那些要准备手术的了。在重症监护室,患者身上的每一点脂肪都成了“保命神器”。不言而喻,体重管理的核心是健康,而不是单纯追求瘦或胖。体重这杆秤,往哪儿偏都不行。
其实,在我们身边,科学健身、健康生活的行动早已比比皆是。不少高校开设了减重体育课,学生们一边做着波比跳一边学习营养知识,减重的同时还能拿学分;三甲医院纷纷设置减重门诊,由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心理医生组成专业团队,帮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健身步道、健身路径、健身器材等不断优化,服务锻炼者;各种健康APP通过智能手环等实时监测代谢率、睡眠质量,打卡早睡早起,让体重管理变得有趣。更贴心的是,随着“体重管理年”行动的启动,有关部门根据不同地区的传统饮食,设计了一年四季不同的健康饮食食谱。
有人在健身撸铁时感受到多巴胺释放的快感,有人下厨做减脂餐的过程中悟出了营养学的真谛,医院走廊里互相打气的病友在电子秤的起伏中展现着生命力的顽强……说到底,国家提倡的体重管理,不是要大家集体加入减重内卷,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状态。无论是减重还是增重,最终目标都是让身体更轻盈、生命更有活力。所以,别再盲目跟风“7天瘦10斤”的极端减肥法了,科学饮食、合理运动、规律作息,才是真正可持续的身材管理秘籍。毕竟,健康的身体才是我们应对挑战的最大底气。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