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芦笙合鸣与踢踏节奏在匀城交织,当苗族银饰的流光掠过拉丁舞裙的弧线,日前,2025年全国体育舞蹈技术等级锦标赛(西部赛区)在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举行。这场由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指导,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贵州省体育总会、黔南州人民政府主办的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较量,更成为文化与体育共舞的盛宴,在红色沃土上,在17个世居民族共生的多彩家园里,用足尖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用舞姿绘就民族团结的长卷,新时代体育赛事的多维价值在舞韵中实现精神交响。
文化根脉中的和合之声 从苗岭铜鼓到国际舞池的文明互鉴
在黔南的峰峦叠翠间,选手们的舞步与蜡染赛服上的非遗纹样交相辉映,裁判员的布依族传统服饰与赛场上的拉丁舞曲碰撞出奇妙的和谐。这一刻,体育舞蹈的异域标签,在中国民族文化的浸润下,完成了从“国际”向“本土”的蜕变。正如赛事中身着苗族盛装的少年以拉丁舞步演绎民族舞的欢快节奏,民族与世界的边界在旋转的裙摆间悄然消融,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深刻哲思。
赛事的成功举办,源于对体育舞蹈基础逻辑的精准重构。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以全球化视野布局,从行业发展实际出发,将政策导向与行业规范编织成动态网络。中国体育舞蹈技术等级教材的全面推广,成为赛事规范化与创新性平衡的核心抓手。职业组选手在决赛环节需先展示新教材12级指定步伐,再呈现自选组合;业余组别中,少年精英选手以“规定+自选”的赛制展现技术厚度,其他组别则专注教材规定动作的完整演绎。这种设计既如棋局中的精准落子,通过顶尖选手的示范引领行业标准化,又如春雨润物,将技术规范渗透至基层体育舞蹈爱好者。权威机制为竞技生态注入活力,规范与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双翼。从裁判员年度注册培训的教材试点,到全国教师培训班的多维推广,再到锦标赛赛制的全面铺开,中国体育舞蹈技术等级新教材的普及呈现出层次分明的战略路径。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主席尹国臣表示,这种系统性布局,让技术等级考核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每一场基层赛事、每一支舞蹈组合之中。既是选手个人技艺的突破,更是行业规范化进程的缩影,竞技生活化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时代脉动中的全民叙事 从竞技舞台到市井生活的价值共振
“作为‘舞动贵州’体育舞蹈季系列活动的核心赛事之一,全国体育舞蹈技术等级锦标赛(西部赛区)启动开始,就和2025年贵州省民族广场舞市集、2025年贵州·黔南‘街T’走秀、 2025年贵州省民族健身操(舞)公开赛、2025年贵州省第五届街舞公开赛等六项活动一起,共同构建着2025‘舞动贵州’体育舞蹈大赛暨中国·黔南体育舞蹈季的独特民族风画卷”。
贵州省体育舞蹈协会主席张新葑介绍说:“活动期间,都匀市石板街化身为民族文化现代表达的舞台,千人民族广场舞以非遗韵律激活城市公共空间,银饰璀璨的‘街T’走秀将苗族纹样转化为时尚符号,民族健身操让民族音乐与现代节拍共谱健康美学。”这些充满民族味道的设计,无不体现文体旅融合的深层逻辑,也为体育赛事“千城千面”的竞争提供了鲜活样本。当手工打造的奖牌被选手捧起时,蜡染工艺的纹路与舞蹈技术的精度同样令人赞叹;当观众在民族服饰走秀中看到“穿在身上的史诗”;当85岁的布依族老奶奶走上黔南老街“街T”新舞台喜不自禁,体育舞蹈的文化附加值已悄然超越竞技比赛本身。
舞韵中的精神交响 在贵州热土上奏响时代强音
回望这场在苗岭深处绽放的体育盛宴,人们看到的不仅是舞蹈技术的精进,更是一个行业生态的成熟。当裁判的西装换成蜡染的民族服饰,当霹雳舞的炫酷动作融入水族剪纸的舞台背景,体育舞蹈已超越竞技范畴,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这种“赛事搭台、文化唱戏”的模式,吸引了选手,留住了游客,更让黔南的文旅产业在舞蹈节拍中找到了增长极。
“黔南以‘民族风’破局赛事同质化竞争的策略,为包括体育舞蹈在内的诸多体育赛事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启示:在硬件与规模的红海之外,还有一片以文化赋能、以创新驱动的蓝海。”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秘书长陈思说。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