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八年,我们终于又来到了全运会舞台。航空模型项目的回归,不仅是对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的致敬,更是科技助力体育的生动体现。”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航空模型项目预赛现场,赛事总裁判长王保庆饱含深情地感叹道。
羌山飞梦 航模起航
北川永昌机场跑道上,随着信号发出,选手们灵巧地将滑翔机抛向蓝天,在70米低空盘旋飞行,与天空中的滑翔机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他们紧盯着空中的“战友”,手指在遥控器上敏捷操作,不断调整飞行姿态和高度,以寻找更适合飞行的气流环境。这一刻,科技体育与自然完美融合,航模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目光。
5月25日,经过四轮地激烈角逐,来自江苏、四川、江西、河南、浙江、上海、新疆、天津的八支团队顺利获得遥控手抛滑翔机(F3K)团体赛项目晋级决赛的资格。
航模运动作为一项集科技性、趣味性、竞技性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元素。项目裁判长钱同晨介绍,“选手们所使用的滑翔机采用了现代科技材料和设计理念,集成了先进的传感器、控制系统和通信技术。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应用,使得滑翔机在空中能够展现出更加出色的性能、精准性和稳定性。航模运动不仅考验选手的飞行技巧,更考验他们对科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此外,预赛还采用了无人机协助执裁的创新方式。无人机提供俯视拍摄角度,确保赛事的公平公正,提高了比赛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航模项目历经起伏 全运舞台再展风采
航模项目与全运会的历史渊源深厚。王保庆告诉记者,从1965年举办的第二届全运会一直到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航模都是正式比赛项目。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各种原因,航模项目在全运会中的地位经历了起伏。1993年后,航模项目暂别了全运会舞台。
“尽管如此,航模运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航模爱好者们依然保持着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和追求,他们不断钻研技术、提高水平,为航模运动的回归奠定了坚实基础。”王保庆说。
2017年,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航空模型项目作为群众比赛项目重返全运会大家庭。这是该项目时隔24年后的再度亮相。
多年来,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中国航空运动协会举办了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青少年锦标赛,公开赛,全国无人机竞速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比赛活动,大力推动了航模运动的发展。
“本届全运会预赛航模项目的回归,标志着航模运动在中国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得到了重新认可,不仅为全运会增添了新的亮点和看点,更为航模爱好者们提供了证明实力的舞台。”总局航管中心运动三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航模项目在全运会中的意义不止步于其竞技价值,更在于其科技含量和教育意义。“通过参与航模比赛,选手们可以学到多学科、综合性知识,培养动脑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同时,航模比赛还可以激发青少年对航空科技的兴趣和热爱,为培养未来的航空科技人才奠定基础。赛事本身也是助力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负责人表示。
带动经济发展 打造“北川样本”
此次预赛的举办地——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全国低空经济试点县之一。借助赛事契机,北川通过赛事牵引,积极构建“航空体育+低空经济”发展场景。
北川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赛事为契机,立足北川特色,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持续拓展‘引赛入北川、跟赛游北川、留客于北川’的成果。”
航模运动作为科技与体育的完美融合,正展现出越来越大的魅力和潜力。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