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至29日,北京市中小学学练赛一体化体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线下培训举行,活动面向东城、房山、昌平、大兴、延庆及燕山教委所辖中小学试点校。
此次培训以“破解‘学练赛’衔接难题、提升体育育人实效”为核心目标,旨在为试点校体育骨干教师搭建“理论+实践+辐射”的专业成长平台,全力推动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筑牢体育教师“以体树人”的实践根基。
双轨培训破解实践痛点
作为“北京体育八条”落地的关键举措,北京市中小学学练赛一体化体育改革项目自启动以来,已通过试点校开展的全员运动会、三精准工程、班级体育联赛、暑期体育锻炼等活动,让学生体质得到初步改善。为进一步破解改革中的“学练赛”衔接难题,此次培训聚焦“基础体育赛事优化”与“新兴运动项目落地”两大核心方向,遴选行业专家组建专业培训团队,构建起“基础赛事提质”与“新兴项目拓面”的双轨培训体系,全面覆盖试点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关键领域。
此次培训共设置五大模块,除班级体育联赛外,还涵盖全员运动会优化、校园中华舞龙、校园跆拳道、校园匹克球等专题内容。针对新兴运动项目,培训创新采用“种子教师”培养模式,通过“二次培训”机制实现校内辐射,助力教师快速掌握新兴项目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为校园体育注入新鲜活力,推动试点校逐步形成“课堂教学打基础、课后练习强技能、校园赛事促成长”的育人闭环。
“理论+实践”成效显著
为期5天的培训采用“上午理论讲解+下午实践操作”的模式,将知识传授与技能转化紧密结合,得到了参训教师的高度认可。北京市第101中学未来科学城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陈瑾分享道:“这次培训内容特别丰富实用,从班级联赛、全员运动会这些基础赛事,到舞龙、跆拳道、匹克球这些新兴项目都有覆盖。上午先通过理论课建立认知,掌握项目的知识体系、技术战术;下午就能通过实践把理论转化为实际技能,这种模式对体育学科来说太重要了。”她还提到,授课老师会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节奏逐步指导,不少老师从起初对部分项目陌生,到培训结束时已能达到基本教学水平,“大家学习态度都很认真,培训的实际意义特别大。”
谈及学校体育项目的现状与未来规划,陈瑾表示,目前学校已将班级联赛、全员运动会作为试点工作常态化开展,跆拳道项目也以社团形式稳步推进;对于暂未开展的舞龙舞狮项目,参与此次培训的教师将在后续通过社团或其他形式开展教学;而作为新兴项目的匹克球,学校已有教师提前取得教练员证,本学期计划正式以社团形式启动教学,让更多学生接触到这项运动。
新兴项目推广有“校园方案”
新兴运动项目如何更好地适配校园场景、实现高效推广?
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中小学网球分会秘书长曹郑在授课中讲到,匹克球的趣味性、交流性与易上手性是其推广优势,但校园空间的多功能性、课间10分钟等碎片化时间的限制,决定了安全便携的器材与灵活高效的场地利用是推广的核心关键。
“校园推广不用完全参照标准比赛配置,”曹郑建议,日常教学中可用网球线、标志盘、小垫子等简易器材划分场地,满足2至3人的常态教学需求,避免因标准网子收发耗时影响效率;从安全与易用角度出发,可在匹克球拍上粘贴软泡沫护边,降低学生使用时的风险;甚至无需专门场地,学生借助一面墙就能开展双人基础练习,完全适配课间、午休等短时间场景。此外,他还建议通过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比如打造校园匹克球特色榜单,设置‘校园吉尼斯挑战’‘技术能力比拼’等环节,依托墙面等现有空间,让学生在相互监督、相互评价中提升技能,进一步激活校园运动活力。”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关注培训成果的转化情况,以专业培训为抓手赋能教师成长,以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推动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化,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让“以体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