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十五运会群众网球项目中,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网球选手各展风采,在赛场外,他们也是网球运动的推广者,带着长期对网球的热爱与坚持,在家乡带动大众参与网球运动、追求健康生活,成为推广网球运动、倡导健康生活的“火种”。随着各地网球场地越来越多,赛事体系日益完善,参与人群持续扩大,这颗由热爱播下的种子,将在全民健身的沃土中生长出更加繁茂的未来。
“网球是一项可以从8岁打到80岁的运动,它带给我的不仅是健康,更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贵州队选手华新道出了网球运动的独特魅力,“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结交朋友,网球这项运动生命力特别长。”这种全龄化的包容性,使网球成为连接社区、促进社会交往的纽带。
据华新介绍,在贵州,流行的“拼场接龙”模式有效解决了场地费用和找人搭档的问题。“比如6个人通过接龙拼一个3小时场地,人均几十元,大家觉得很合适。”这种共享模式尤其受到学生和年轻上班族的欢迎。通过“拼场接龙”,网球从一项看似“高冷”的运动,变成了普通人也触手可及的日常健身选择。
在重庆,由6名女性组成的“溜妞”网球俱乐部展现了网球运动的时尚与活力,这次十五运会群众网球比赛中,“溜妞”中的两名成员石小娟和彭文歆在女双项目中拿到了铜牌。“我们想展现的是热爱体育的人同样热爱生活。”石小娟说,“在球场上我们拼尽全力,在生活中我们同样追求美和时尚。”她们通过网球活动和社交媒体分享,吸引了许多年轻女性关注并尝试网球,让网球成为时尚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老师,我希望自己对网球的热情能感染更多学生加入进来。”石小娟的搭档彭文歆是一名高校体育教师,她说,随着网球氛围升温,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网球,“特别是郑钦文等中国球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突破后,学生们对网球的兴趣明显提高。”
十五运会群众网球男单冠军钟晋也是一名大学体育教师,他不仅两度征战全运会群众赛场,更是将赛场的经验与激情带回校园。“我基本上每天都打球,我们学校的网球队刚拿到了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的团体冠军。”作为老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参与,带动更多学生们走上球场,感受运动的快乐,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激发他们参与锻炼的内在动力。
63岁的天津选手王东利挥拍击球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这位有着四十余年“球龄”的网球爱好者首次以运动员身份登上全运会舞台,用热爱与坚持诠释着“网球让生活更美好”的运动理念。1982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的王东利在体育课上与网球结缘。从青葱岁月到花甲之年,网球贯穿了王东利的大半生。为了备战十五运会,他与几位常年一起打球的“老伙计”组队,一路从选拔赛和预赛中脱颖而出。
在赛场之外,王东利还积极推动网球运动普及,成为天津网球蓬勃发展的亲历者。他表示:“近年来,天津的网球场地越建越多,有些硬件设施和地理位置好的球场人流不断,周末更是需要提前预约,参与者也覆盖了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的全年龄段。官方每年举办的‘体彩杯’等群众赛事,更是让网球运动融入市民生活,掀起健身热潮。”
如今,网球是王东利退休生活的核心,他投身于网球教学,既教授青少年基本功,也帮助成年人入门。“我指导零基础的朋友打出一个漂亮的回合,获得的喜悦和自己赢球一模一样。”他用自己的热情,带动更多人在这项老少皆宜的运动中寻找锻炼的乐趣。
“网球这项运动妙在张弛有度,既能激烈对抗,又能休闲养生,是可以陪伴健身人群一生的朋友。”王东利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实际行动,让更多人拿起球拍感受网球的魅力,让全民健身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同样是在网球混团场地,同样是以63岁高龄出战,北京选手贾巍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健身故事。
“我之前只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第一次打网球是在1987年。因为单位有网球场,后来接触这个项目次数多了,也就着了迷。”贾巍回忆道。网球的健身效果也同样显著,于是他与这项运动相伴至今,即使工作繁忙,贾巍也始终坚持每周打球至少三四次,有时甚至连续七天不间断,这使其在同龄人中保持着不俗的实力。
征战京城网坛近四十载,贾巍深切地感受到网球运动在这座城市的普及与升温。他说:“在北京,网球运动早已打破年龄界限,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基层网球赛事遍地开花,凭借童子功崭露头角的年轻球手越来越多,中老年人也‘以球会友’,各年龄段人群在网球场上都能找到锻炼的乐趣,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年轻时,贾巍曾身体力行地带动单位同事体验网球运动,随着年岁渐高,他虽然不常直接参与网球推广工作,但是每逢身边举办相关活动时,“贾指导”还是会力所能及地搭一把手。用贾巍自己的话来说,“每一位网球爱好者都是全民健身的代言人,当大家看到我们这些六十多岁的球手还跑得动,自然会相信网球带来的健康效益。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在球场上一直打下去。”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