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砥砺前行,70年春华秋实。
回望70年发展历程,四川体育因国运而兴、因开放而强。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四川体育历经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受惠于国家政治、经济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和发展成果所带来的无限活力和巨大动力,四川体育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体育”的奋斗方向,始终坚持“为国争光、为蜀添彩”的光荣使命,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发展条件不断完善、发展目标不断提升,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水平、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经济增长、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显现出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壮丽景象: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称雄西部、体育产业生机勃勃、体育设施日臻完善、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体育越来越明显地发挥出增强人民体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独特作用,为国家和四川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未来,四川体育将大力弘扬“倾心画好最大同心圆、倾力实现最美体育梦”主旋律,认真贯彻“123456”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倍加努力、奋发有为,推动群众体育出规模、竞技体育出人才、体育产业出品牌、体育文化出精神、体育理论出经验、体育工作出先进,为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实现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数读四川体育
(数据截至2018年底)
群众体育
四川全省共有各类体育场地9.17万个,场地面积达783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0.94平方米;健身步道近2万公里;各级体育总会137个,基层体育组织8021个,健身站点1.65万个;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9万余人。
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位列西部第一;12名四川健儿获得奥运冠军,共夺得18枚金牌,获得世界冠军230个,亚洲冠军488个,全国冠军1500个,打破53项世界纪录、39项亚洲纪录、87项全国纪录。
青少年体育
四川全省拥有各级各类体校154所,其中: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4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4个,四川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7个。四川全省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64个,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04所,省级幼儿体育基地50所。
体育产业
截止2017年,四川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008.7亿元,实现增加值355.75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6%。截止2018年底,体育彩票累计销售额544亿元,筹集公益金157亿,上缴税收15亿元。
训练基地
四川全省现有训练基地267万平方米,体育系统资产达260余亿元。
群众体育不断拓展丰富多彩
坚持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四川全省城乡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开展,学校、工矿和机关积极推行“劳卫制”和广播体操,仅1965年全省各地参加“百万职工体育锻炼活动”的职工达547万人。
认真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健康四川”行动,群众体育进入蓬勃发展新时代。省、市、县实现全民健身“三纳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健身场地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亲民、便民、利民”,群众体育品牌项目竞相绽放,“百城千乡万村”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推进,“峨眉武术”“运动成都”以及达州“元九登高”、乐山“假日体育”等一大批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逐步形成。2018年有计划、有组织举办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8000多场次,吸引2200多万人次参与,天府大地呈现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共享体育带来幸福和快乐的热烈景象。
2019年以来,四川省体育局坚持“面向人民办人民满意的体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群众体育全域化国家战略”,努力开创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实现了“多个第一”:第一次举办首届四川省智运会、四川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四川省直机关职工运动会、“百万群众迎新登高”系列健身活动、“千万群众健步走”活动、跨省举办川籍农民工运动会、“百城千乡万村”全民健身运动、四川省体育系统职工运动会、开展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全省联动举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测验活动及比赛。
竞技体育实力增强硕果累累
始终牢记“为祖国争光、为四川添彩”使命,一代一代优秀运动员顽强拼搏、勇攀高峰。1951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建立专业运动队。四川项目设置齐全,“短、小、轻、巧”项目形成特色项目,田径、体操、跳水、排球等一批项目形成优势项目,竞技体育整体实力雄厚。
1984年以来,四川运动员共有112人(147人次)征战奥运,12名奥运冠军荣获18枚金牌;在国际国内赛场,四川运动员屡获佳绩、群星闪耀,共获世界冠军230个、亚洲冠军488个、全国冠军1500个,打破世界纪录53项。四川体育综合实力位列西部第一,为中国体育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
2019年以来,四川省体育局大力实施 “竞技体育全球化星火战略”,积极推进联办共建专业队模式,扩大跨界跨项选材范围,强力推进科学训练,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练员和医科团队入川执业,组织重点队伍出国训练比赛,提升训练理念、方法和水平,做好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青运会等备战工作。四川体育健儿在各项体育竞赛中表现出色,世界锦标赛获得3金3银2铜,亚洲比赛中获得5金2银1铜,全国锦标赛中获得31金25银19铜。目前四川省有56人在国家集训队积极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争取更多川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业余训练创新格局质量提高
经过70年的探索创新发展,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形成了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幼儿体育基地为基础,以各级各类业余体校为主干,以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重点的业余训练格局,构建起了一个结构多元、形式多样、层次多级的业余训练体系。四川全省现有各级各类体校154所,其中,省级体校4所,市级体校36所,县级体校113所,高校竞技体校1所,常年坚持业余训练人数保持在3万人以上。每年举办20多个项目的各级青少年比赛,参赛人数超过50万。四年一届的四川省运会以青少年为主体,集中检阅业余训练发展成果,选拔和发现了一批又一批体育新人。四川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90%以上来源于各级各类业余体校的启蒙培训。
2019年,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四川1613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斩获71金63银73铜,涌现出一大批四川竞技体育的未来之星。70年来,四川获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99%以上来源于各级各类业余体校的启蒙,在奥运赛场上夺取金牌的12名川籍运动员更是全部来自“业余体校制造”。
体育产业方兴未艾亮点突出
伴随社会变革和体育发展,体育产业应运而生,历经“多种经营、以副养体”“以体为主、全面发展”,特别是国家批准发行体育彩票,为带动体育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体育竞赛市场是四川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块“高地”,从依托体育场馆办竞赛逐步发展形成了“赛会经济”。自1984年开始,四川连续30多年保持“全国最佳赛区”殊荣。从1994年中超足球职业联赛成都创下的“金牌球市”开始,四川体育竞赛市场方兴未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截至2018年底,体育彩票累计销售额544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产业,围绕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等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体育产业日益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2019年,四川省体育局大力实施“体育产业市场化集团战略”,以“聚天下之才(财)、办体育大事”为发展愿景,以“动员千亿各类资本、打造万亿体育产业”为发展目标,在全国首创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组建成立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平台——四川体育产业集团,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体育产业,四川体育产业正向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体育文化成就绚丽功能凸现
四川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传统优势,走在全国前列。1959年“八一”建军节举办的四川省第一次国防体育展览活动,开启了体育文化主题活动的先河。历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四川参展作品、获奖作品均列前茅,有5件作品被选送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收藏。体育史志编修成果丰硕,体育文化产品丰富多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项列入国家级名录。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文化,数十万册《体育健身知识手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积极推进运动项目文化,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促进了青少年运动员健康成长。加强四川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坚持对内发展与对外交流相结合,着力打造特色武术文化品牌。成立国家武术研究院峨眉武术研究中心,整理出版被誉为“四川武术百科全书”的《四川武术大全》以及《四川武术史》《峨眉武术史》等专著。
2019年以来,四川省体育局对体育文化工作提出了“面向人民传播体育文化,办人民满意的体育;面向世界打造文化高地,树川体国际形象”的更高要求。四川正以体育文化滋养体育事业跨越发展,聚集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合作加深
体育交往是推动体育发展、增进交流共鉴的重要手段。1960年,荣获第一届全运会男篮冠军的四川队出访缅甸、柬埔寨,这是四川出访的第一支运动队。随着改革开放和体育发展,四川体育对外交流领域不断扩展,比赛表演、访问考察、学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形式多样、交往频繁。1994年承办的22届世界跳伞锦标赛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赛。进入新世纪,体育竞赛、训练交流、培训进修、讲学考察等各级各类互访交往活动进一步显著增多,特别是第13届亚洲杯足球赛、女子乒乓球世界杯、国际女排精英赛、国际羽毛球大师赛、ATP网球巡回赛、铁人三项世界杯、现代五项世锦赛、迪拜国际杯赛马经典赛等重大国际赛事的先后举行为四川体育对外交往开启了新的局面。通过对外体育交往,吸纳了国际先进的体育理念和训练方式,促进了对外友好关系,扩大了四川的国际知名度,开启了四川体育对外交往的新局面,对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体育场馆加速建设成倍增长
体育场地设施是发展体育运动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四川体育设施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成效显著。
建国初期,四川仅有体育场469个,1965年发展到7511个。近年来,随着双流国家级羽毛球训练基地、米易国家级激流回旋竞训基地、西昌邛海水上运动学校、攀枝花红格训练基地、犀浦田径基地室内田径馆等一批大中型训练基地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在推动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绵阳、南充、遂宁、广元等十多个市州新建了标准体育场、馆,四川全省已有90%的市州具备承办省级以上综合性运动会的场馆条件。到2018年底,四川全省共有各类场馆9.17万个,场地面积达7838万平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0.94平方米,为发展体育事业提供了重要阵地。
在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体育设施,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体育场地设施,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竞技体育训练比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四川体育设施建设正向“10年内能够办全运会、20年内能够办亚运会、30年内能够办奥运会”的目标大步迈进。
图片来源:四川省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