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利还是建筑师的时候,他没有想到未来有一天会与冬奥结缘。北京申冬奥陈述人的工作为他打开了一扇门,不仅让他深入了解北京举办冬奥会的重大意义,也让他有机会在另一个领域践行自己的建筑理念,以专业知识为大型体育建筑如何服务于城市更新做出探索。
作为一个跑步深度爱好者,张利之前对冰雪运动了解不多,加入北京冬奥会申办团队是被清华大学学长游说的结果——张利一直崇尚建筑设计“人工干预最小化”,对《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提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非常认同。而北京将“节俭办赛”“可持续发展”等作为申办理念,第一时间打动了他。2014年10月,带着丰富的建筑师专业背景,张利承担了北京冬奥会申办陈述中场馆规划部分的准备工作,于是得以在2015年7月31日的申办陈述中给众人留下深刻印象——标准的伦敦腔、无可挑剔的专业水准、应对外媒的机智应答,展现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动形象。
张利与冬奥会的缘分并没有结束。陈述人张利的使命完成了,建筑师张利的重任刚刚开始——位于首钢园区内的滑雪大跳台场地和位于崇礼太子城的竞赛场馆群这两个北京冬奥会新建竞赛场馆由他牵头负责设计建设。
与张利以往参与设计的建筑不同,冬奥会场馆具有很强的竞技属性,大跳台和跳台滑雪均属于极限运动,大众参与性不高,赛后作为群众性运动场地的可能性较小,作为永久性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如何利用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设计方案经过反复斟酌修改,以期更好地实现竞赛功能与赛后利用的双重目标,同时力求使场馆作为建筑本身既融于原有环境又满足体育竞赛之外的多元化城市功能,更加亲民,更加具有韧性,增加使用的多种可能。
滑雪场地多处于户外环境中,以太子城跳台滑雪场地(雪如意)为例,冬季可以滑雪,夏季可以开展徒步、自行车等户外运动;竞赛中涉及的非竞赛设施如媒体中心、看台席等都可以是临时的,方便赛后替换,可服务于未来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遵从Recycle(循环)、Renew(再生)、Reuse(再利用)。”张利说,这不仅是北京冬奥会的理念,也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多年的建筑师生涯,张利秉承着“建筑是抵达他人”的理念,他希望通过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丰富城市空间,更新城市肌理,为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提供更为多元化的选择。“首钢大跳台空降在历史悠久、原有属性很强的工业遗存群落中,风格迥异,功能性强,在满足冬奥会赛时的竞赛功能之外,我们希望传达与大跳台这项运动相符合的年轻、时尚、酷炫的符号,成为区域性公共艺术标识物,同时提供公众运动、休闲、逗留、消费的功能。”张利这样表示。
无论是太子城畔依山峦而卧的“雪如意”,还是激活首钢老工业区的“敦煌飞天”,有机会尝试具备自然气候挑战性的、在特殊历史遗存下和谐共生的建筑项目,需要高密度的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驾驭,这无疑是一件过瘾的事情。用张利的话说,现在的中国是最好的时代,“很多时候西方建筑师只能说正确的话,而我们有机会在做正确的事。”
如今场馆建设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首钢大跳台已经多次承办国际赛事,并以其飘逸的外形、夜晚的璀璨灯光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太子城的设计也突破了国际上同类场地的思路,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随着北京冬奥会脚步越来越近,竞赛场馆逐渐在公众视野中露出真容,“此前对公众如何评价有些忐忑,目前看来大都是正向积极的,心理压力小多了。”张利笑谈,“建筑师只是城市生活和空间构筑物营造的一部分,公众是参与营造的另一部分,是参与建筑物、艺术品甚至生活创造的主人。现在我们负责的部分完成了,大家如果愿意到达那里走走看看,剩下的就是公众来决定的部分了。他们会发明什么样的活动、书写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也很期待。”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