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4月10日落下帷幕。在为期10天的测试活动中,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和国家速滑馆在竞赛组织流程、体育器材、场地转换、医疗救援等领域进行了全面测试。“参与各方对场馆设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达到了举办冬奥会的水平。”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表示,“我们不仅收获了经验,也坚定了如期举办北京冬奥会的信心。”
新一代制冰技术应用 冰面质量与冬奥接轨
首都体育馆要做“最美的冰”,国家速滑馆要做“最快的冰”,国家游泳中心要在泳池里搭出冰壶赛道……在所有测试中,冰面无疑是冰上场馆的核心测试内容。
首体、国家速滑馆、五棵松冰上中心等场馆采用新一代制冰技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在场地表面的混凝土降温至零下6至8摄氏度这一步中,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较之化学制冷剂间接制冷,效率提高6倍,只需要8小时左右就能完成。制成的冰表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而且与传统制冷系统比,能效提升20%以上。这项技术是目前最节能环保的制冰技术,也将是首次在冬奥会上应用。
资料图片
由于冰壶直接在冰面滑行,冰面的弧线、滑涩度直接影响最终结果,所以国家游泳中心里的冰是最“娇贵”的冰。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一直非常关心冰面情况,“尽管天气在变热,湿度一天天增加,但我们对室外温湿度、室内温湿度、露点温度、冰面温度全部进行了实时监测,跟国际冰壶组织要求的条件是基本匹配的。”“就队员们的反馈来看,这块冰的条件非常好。”北京队教练孟旭表示。
运动员是冰面好坏最直观的“裁判”。“我和队友都觉得这次测试赛太棒了。”在国家体育馆举行的男子冰球比赛结束后,首都体育学院冰球队队员谭成国表示。与他感受相似的还有同样在国家体育馆进行残奥冰球比赛的残奥一队队长白雪松,“冰面条件太出色了,球速很快,还有些不适应。”白雪松说。
“我们测试的首要目标是冰面,冰面好不好,运动员一下脚就知道。一块好的冰面会让运动员滑行时感觉跟冰面融为一体,软硬度刚刚好。”前速滑世界冠军、国家速滑馆竞赛主任王北星说,她曾和速滑项目竞赛副主任在测试活动开始之前试过冰,并将感受反馈给了主制冰师马克·麦瑟。参与测试的运动员对冰面普遍很满意。
探索转换更优解 团队磨合“大练冰”
“转换”是多个冰上场馆的关键词之一,也是难点之一。首都体育馆是测试期间转换次数最多的场馆,每次转换包含全冰面温度升降、防护垫、形象景观、摄影机位、场地临建4部分,每次转换时间只有2小时。从第一次接触到熟练到可以缩短转换时间,首都体育馆转换团队与其他5个部门通力协作,在6天之内进行7场花样滑冰场地和短道速滑场地的全面转换。
资料图片
国家体育馆是中国第一次进行冰球和残奥冰球赛场转换,需要进行界墙、冰面、仿真冰板、运动员流线四方面改造和优化,同样需要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项目间进行转化的还有国家游泳中心。除了对电梯、坡道和卫生间进行“硬件”转换,更重要的是“软件”的升级。利用这段转换期,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对国家游泳中心场馆团队进行了专题培训,就残奥的理念、残疾人事业以及轮椅冰壶运动中应当注意的相关的事项,特别是轮椅冰壶运动员个人健康、防疫以及救助进行全面培训。“我们增设了一些新岗位,比如坡道志愿者,还专门为轮椅冰壶的运动员准备了冰上运动员助理。经过培训后,轮椅运动员们从下车到上赛场一路上都有能提供帮助的志愿者。”国家游泳中心运行团队志愿者经理张舒介绍说。
同样接受培训的还有技术官员,残奥冰球与冰球赛事的比赛规则基本相同,但细节处仍存在差异,需要临场裁判掌握好尺度与思路。
电力、体育展示、物流……国际大赛的运转需要许多团队的共同努力,在短短10天测试中,他们各司其职,在测试赛事中以冬奥会的标准要求自己,积累实战经验。“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排查梳理问题,在后续筹办工作中给予校正完善。”北京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部长姚辉说。“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冬奥筹备的脚步不会停下,在测试活动中发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都会对下一步工作和赛时提供指引。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