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年轻教练人才培养,是国内举重项目持续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近日,在海南五指山举行的2022年全国举重教练员培训班暨全国举重反兴奋剂培训班上,国家举重队两位金牌教练于杰、邵国强为学员授课。中国男子举重队在东京奥运会上创造了4人参赛勇夺4金的辉煌战绩,于杰助力谌利军、吕小军东京圆梦,邵国强则将李发彬、石智勇推上最高领奖台。两位功勋教练的授课可谓“干货满满”。
于杰在授课中分享了自己的执教心得。他认为科学训练首先需要找准问题、重点突破。“以谌利军手术康复为例,治疗、康复、体能、专项环环相扣高度配合。右臂打着石膏进行康复的过程中,谌利军其他部位的短板逐步补足,核心力量、稳定性、控制能力提高了。前4个月基本都是每周有11至12堂课,争分夺秒抢时间,最终实现了术后5个月在亚锦赛摘金拿下奥运门票的结果。”他还指出科学训练应练赛结合、以赛促训,把好节奏、出好状态,精心设计、全面应对。在优化体能方面,于杰认为思考举重运动员体能上存在的短板很有必要,应把体能纳入日常训练体系,将体能训练与专项特点高度结合。“以吕小军为例,体能训练延长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加强体能训练后,运动员在比赛中遇到突发状况都能有效应对。2019年世锦赛吕小军腰部出现问题,但依然实现破纪录夺冠。这个周期他尝试漂浮舱、微压氧舱、加压冷疗等,在疲劳恢复上效果显著,也帮助他保证了足够的训练厚度。康复和体能与专项结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邵国强以《传承 融合 创新》为题,进行了东京奥运会的备战分享。决战东京的必胜信念、高度融合的复合型团队、科技助力激发训练创新、把握项目制胜规律决胜东京,是他认为最重要的备战经验。“决战东京的必胜信念是队员思想、精神上的保证;复合型团队保障力度空前,效率大大提高,是决胜的坚强后盾;科技助力拓展了教练员的思路,为备战添上了飞翔的翅膀,东京奥运周期科研团队扎根队伍,体能训练完善了训练体系,已经纳入举重日常训练范畴;中心主任周进强带领教练团队回顾历届奥运会比赛视频、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提升了教练员对项目自身规律的认识,更提升了全队对于东京奥运会特殊性、复杂性、残酷性的认识。”邵国强认为,个性化训练需要针对性、实用性、精准性、有效性,他分享了李发彬的周计划设计,还将石智勇的训练、体能、康复时间配比等进行详细讲解,指出训练的核心价值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同时要处理好训练和比赛的关系,要一切从实战出发、从实际出发。邵国强还分享了巴黎奥运周期的一些备战思路:“我们需要解决好‘优秀运动员的思想引领与日常管理’‘伤病和机能恢复问题更加突出’‘以问题为导向如何在新周期挖潜能’‘新周期级别压缩和赛制不明的应对’等问题,以传承、融合、创新的理念做好巴黎奥运会备战工作。”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