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97年进入首钢,当过天车司机也做过其他工作。首钢停产搬迁,我选择留在首钢老园区。没有想到申冬奥成功给这里带来了这么大的改变,也让我的人生转了个弯。”姜金玉说。
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十年前姜金玉绝对想不到自己能与冬奥会有联系。2019年是首钢的百岁生日,也是姜金玉在首钢的第22年,成为首钢园区服务公司冬奥物业事业部讲解员的第四年。“我经历了首钢生产时期,停产期间和转型时期的变迁,亲身参与其中,我庆幸自己的坚守。”首钢搬迁、申冬奥成功是姜金玉人生的两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她脚下这座首钢园百年历史中的两个重要节点。
时势要求 首钢搬迁
“为了改善北京的大气状况,国务院正式决定,首钢搬迁,力争2008年就完成搬迁。要搬迁一个首钢,至少要花500亿元,8万工人需要安置。”200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在北京市环保会议上说。
时间倒退到2001年。在成功承办了1990年亚运会后,中国希望能承办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奥运会。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投票选定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消息一出,中国上下沸腾,首钢也不例外,但此时忙着张灯结彩的首钢人并没有想到,一场大搬迁即将到来。一座正在生产中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彻底停产,数十万首钢人踏上前往新厂址的路。在逐步停产搬迁的同时,首钢仍承载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多项奥运工程建设任务:将45吨重的火炬塔吊装安装到50多米高“鸟巢”顶部,精度差不能超过2毫米;为新建体育场馆提供1.58万吨优质钢材;为国家体育馆工程完成总建筑面积80976平方米、安装量达3347吨的主体钢结构制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并非首钢搬迁的唯一原因,其背后是为适应中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是随着国力提升北京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的必然。
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面临着人口规模巨大、产业结构欠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经过多年努力,工业所占生产总值比重逐年减少,一直支撑着北京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首钢重工业区也最终搬迁。
牵手冬奥 再获新生
“当时很多行业专家都给我们出主意,我们也在思考,这片土地太珍贵了,到底能为北京城市的发展再作些什么贡献。”首钢集团工会主席梁宗平回忆说。
设备与工人逐渐迁离,但遗留下来的工业用地以及地上的厂区建筑仍在,留下的8.63平方公里的首钢园是当时北京市最大规模的旧工业厂区。
2015年,首钢功能转型的引擎被重新点燃——中国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冬奥会申办成功以后,我们就思考,首钢因为奥运会搬迁,能不能借助冬奥会再次重现活力。”梁宗平说。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机遇面前,首钢利用冬奥组委入驻带来的后续效应,结合自身独特优势,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推动国家级体育资源向示范区集聚,探索奥运遗产地、工业遗存地创新发展体育产业的办法和路径。
筒仓是首钢工业遗址中景观和设施最典型、最独特的建筑之一,主要用于储存高炉生产所用原料。“按照国际奥委会要求,承办城市的奥运办公场所都要尽可能利用原有厂房等。”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介绍。2016年5月,首批冬奥组委工作人员入驻由西十筒仓改造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楼。2017年2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与首钢总公司签署《关于备战2022年冬季奥运会和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1800平方米的精煤车间及周边地区用于改造和新建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的训练馆,四个场馆被称为“首钢四块冰”,分别承接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利用原厂房的“天车梁”“剪刀撑”等框架和支撑系统,加入了专业的保温、制冰、除湿等配套系统,体现了新旧结合、新老传承的概念。
首钢园区同时也是冬奥会赛场。2022年冬奥会北京城区内唯一的雪上比赛场地单板大跳台落户园区北区,利用首钢原有的四座冷却塔和制氧厂等工业遗存升级改造而成。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地,在赛后将继续用于单板、双板大跳台的比赛和训练。冬奥会后首钢计划将训练场馆向公众开放,为普及冰雪运动作出贡献。
尽管首钢园区的转型和功能转换是随着北京冬奥组委的入驻才正式拉开序幕,但其背后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规划的加快推进,首都战略布局的调整和资源要素的重新布局。新首钢地区将围绕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发展“体育+”城市区域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十三五”时期,北京石景山区发展定位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但在区域经济发展层面缺乏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战略抓手。北京冬奥组委落户首钢,不仅体现了绿色办奥、节俭办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将为北京西部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和提供新的动力引擎,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全市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
践行承诺 影响深远
“中国作为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最信赖、最可靠的伙伴,北京2022愿意进一步延续和拓展这种伙伴关系,兑现所有承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向国际奥委会作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最后一次陈述时表示。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既承办夏季奥运会又将承办冬季奥运会的“双奥城市”。从1993年到2022年,从申办到筹办,中国的奥运之路即将走过30年。这期间,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奥运带来的引擎作用不可忽视。
冬奥会对北京的改变有目共睹。鸟巢的“归巢”、水立方的“变身”、首都体育馆的“复苏”……众多现有场馆的重新利用,使得北京市区内只需建造国家速滑馆一个大型综合性新场馆。对申冬奥陈述中“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承诺的践行,对降低奥运会申办和运行成本、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响应,《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颁布实施,对于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的推广普及,无不彰显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姿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体现在每一处细节,“北京标准”多次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他毫不怀疑北京将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树立新标杆。
作为北京冬奥会赛区之一的河北张家口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缩短赛事通勤时间,京张高铁原建设方案进行了调整,时速从原来的25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2019年年底即将建成通车。建成后从张家口到北京的时间将缩短到一小时。京张高铁“拉近”了张家口与北京的距离,这不仅给冬奥赛时带来方便,还打通了张家口经济发展外联的通道。
张家口被誉为北京的“后花园”,因为地势险峻,尽管地理距离只有180公里,驱车前往却需要3个小时。张家口坐拥北京附近最好的滑雪资源,很多雪友望而却步。京张高铁的开通将为崇礼各大雪场的经营带来新的机遇,也为张家口发展冰雪产业铺就快车道。
张家口市提出到2020年冰雪产业规模达150亿元,其中冰雪装备主营业收入20亿元,冰雪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占全市GDP总额达7.9%。“目前张家口已有张家口高新区和张家口宣化区两个冰雪装备园区,多个国际项目已落地,后续已签约待入驻的企业还有20多家。力争到2025年,打造成国家冰雪装备产业基地,形成若干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竞争力强、产业规模大的冰雪装备企业,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河北张家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白建海信心满满。
冬奥带来的改变还有许多,大到“北冰南展西扩东进”发展战略带来的东北地区的重新振兴,小到一家社区冰场的复苏,点滴变化书写着冬奥会申办成功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工作高度重视,提出要实现“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理念,把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鼓励广大运动员、教练员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待。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大力推进冰雪运动普及,加快推动大众冰雪运动发展,开创全民健身的新局面。
对北京在筹办冬奥会工作中做出的努力,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践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称赞。2017年8月视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时,巴赫对首钢的改造和再利用印象深刻,认为做出了一个极佳的示范。
2008年奥运会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2022年冬奥会全世界将再一次看到新时期的中国。中国始终是奥林匹克事业坚定的支持者和践行者,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持续为之注入东方智慧与活力,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