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会旗移交仪式完成,史上规模最大的第十五届武术世锦赛日前在上海圆满落幕。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官员和嘉宾相聚申城,以武会友,用武术文化沟通世界,上演一场精彩纷呈的武林盛宴。
东道主创新市场开发,用细致周到的赛事服务,精心设计的观赛体验,形式多样的赛事宣传,营造出浓郁的武术氛围。而前所未有的“上海标准”,为武术世锦赛创下了新的范本;展现出的“上海水平”,成为国际武联未来办赛的“上海模式”,也给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留下了深深印记。
精细专业 “上海标准”赢点赞
武术起源于中国,如今属于全世界。武术世锦赛走过了亚洲、欧洲、北美洲,阔别十二年再回中国,首次来到上海这座体育赛事之都。
自1990年成立至今,国际武术联合会已经走过29个年头,并于2002年得到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近年来,国际武联会员覆盖五大洲的154个国家和地区,构建起世界及洲际性竞赛体系,实现了规范化发展,武术比赛竞技性和观赏性不断提高。
2017年,当上海在俄罗斯喀山获得第十五届武术世锦赛承办权时,“不仅是国际武联组织本身,世界武术界都期望能在上海把武术推广到历史最高峰。”国际武术联合会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秋平回忆道。
国际武联提出了“上海标准”和“上海水平”。张秋平说,“国际武联明年将迎来30周年,通过上海武术世锦赛,要把各项赛事标准提高,这也是武术发展国际化的一种趋势。”至于“上海水平”,源于中国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国家强,民族强,自然期望也高。”
上海不负众望,在技术水平、赛事组织、安全保障和媒体宣传等方面都创造新标准,展现出“上海服务”和“上海文化”的品牌建设与发展。
赛事主场馆闵行体育馆进行了改造升级,场馆功能全面提升;用于赛前准备活动的临时场馆,进行了全新搭建和包装;组委会赛前先后两次组织测试赛,以“全要素演练”,对竞赛组织、裁判员管理、场地布置、体育展示等进行综合测试。赛事的成功离不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11所高校招募611名志愿者,以通用培训为基础、专业培训为重点、岗位实训为核心,为赛事提供更优质、专业的服务。
精细,专业,更有创新,留下了一连串“首次”:首次对外公开征集吉祥物,首次设立创意集体项目(套路项目),首次将套路项目与散打分在两个场馆进行,首次对社会公开售票,首次加大力度采取市场化推广……武术运动在新时代下,逐步转变成全民参与、强身健体的运动,组委会出谋划策,开展以“沪(who)是高手、武动天下”为主题的系列宣传和推广,武术登陆威尼斯双年展等活动,为这一中国名片、世界遗产,发出了中华声音。
事实上,在赛事筹备过程中,国际武联就有“私心”,希望上海能为国际武联留下一份可转让、可传授的标准,为今后其他国家和地区办赛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毫无疑问,本届世锦赛的水准,早就超出了国际武联的设想与期望,都感叹“上海标准”很难复制,更别提超越了。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高度评价,“上海打造了武术史上的新标杆”。
“武术世锦赛是全球最高级别的武术赛事,上海坚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向世界呈现一届精彩、卓越的武术盛会。”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认为。
精准融入 五洲四海武术人
五洲四海武术人,用精湛技术和顽强精神,实现了超越与突破,收获了荣耀与辉煌,见证了源自中国的武术国粹,在全球不断发扬光大。
本届世锦赛参与人数达历史之最,有102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远远超过上一届近70个国家和地区。13个代表团瓜分了44枚金牌,30余个代表团获得奖牌,奖牌分布之广泛前所未有。
置身赛场令人耳目一新:金发碧眼的洋面孔大大增多,刀枪拳棒、各种套路都有角逐,竞技水平之高叫人赞叹;连“洋裁判员”也用汉语发布指令,以中国武术标准手势向观众致礼……套路赛场上,马来西亚的女子南刀、男子形意拳,印度尼西亚的男子长拳、棍术、对练,俄罗斯的男子枪术、女子刀术都笑傲夺金。来自以色列的安娜斯塔西娅·基里柳克,凭借在女子双剑中赢得的那枚金牌,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武术世锦赛冠军。而在散打赛场,伊朗和印度都已崛起,伊朗的散打金牌数已超过中国,位居第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越来越多的武术“种子”萌芽冒尖,这项古老运动有望在世界各地更快普及,寻找到更多知音。
本届世锦赛上,规则的进一步革新和规范令人关注。新规则要求技术动作精准规范,裁判执法严格客观。套路规则更抠细节、散打用规则鼓励进攻。力争提升国际武坛的整体水平,也是武术运动迈向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关键一步。
在国际武术联合会执行副主席吴廷贵看来,上海世锦赛“不一定绝后,但一定是空前的”。他说“如果一定要给上海办赛水平打分,我会打95分的高分。留一个小缺口,希望给未来留一个可更完善的余地。”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