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团队的胜利!”在9月芭提雅世界举重锦标赛上,中国举重队拿下10枚奥运级别金牌刷新队史最佳战绩时,团队的每个人都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
东京奥运周期,国家举重队着力打造管训科医一体化的复合型保障团队。举重项目已告别了从前单一的“师父带徒弟”粗放型小作坊式训练模式,向着个人项目团队作战的全方位科学训练和参赛模式不断完善。
专业敬业 妙手仁心
医务团队:呵护运动员身心健康
医者父母心。当结束了一天的艰苦训练,队医们成为陪伴运动员时间最久的角色。疲劳恢复、伤病治疗、心理安抚、信心塑造,队医的工作繁杂冗长,需要足够的爱心和敬业精神来支撑。
国家举重队素以苦练著称。大量周每周八九堂课,小量周也有六堂课,节奏通常是两个大量周一个小量周的模式循环。训练过程中队医们全部站着,时不时帮运动员加减杠铃片。他们还要时刻盯紧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通过观察和与运动员沟通,及时掌握伤病情况,并在训练结束后安排好每天的治疗计划。
“训练过程中,我们就认真观察分析,每一个试举动作甚至运动员走路的姿势。中医讲望闻问切,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队医就要当好上医,在伤病还没发生但是有发病趋势时就防患于未然。”国家举重队女队医务组组长高顺告诉记者,队医们每一天的工作都安排的满满当当,训练课开始前帮助运动员牵拉、激活,训练课结束进行牵拉、放松,晚上安排按摩、治疗,基本上每天都要到22点甚至更晚。
一个周四的下午,队员侯志慧出现背阔肌肌腱损伤,为了保障第二天大强度训练课正常进行,高顺帮助她及时治疗。腰背部刚开始手法按摩时出现凹凸不平的结节并发出声响,经过扎针和按摩治疗后肌肉弹性恢复了。“背阔肌很容易疲劳,腰背筋膜炎,筋膜粘连,出现结节,病变位置的筋膜出现条索状。这种类别的伤病隐患如果不及时治疗,运动员在训练时就会产生心理抵触,训练上强度时就会害怕,明明能举95公斤,举到90公斤时就不敢举了。我们通过治疗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实现训练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这样他们在训练冲强度时才不会打折扣。”高顺说。
国家举重队男队医务组组长刘亚森2006年就来到队里,东京奥运周期已经是他工作的第四个奥运周期。“这个周期队伍的伤病控制是历届奥运周期最好的,团队的氛围与以前完全不同。以前各个训练组各打各的,治疗范畴局限于组内,没有整体相互配合。如今医务与体能、康复组成复合型团队,近一两年因伤影响训练和比赛的现象越来越少,队员的状态越来越稳定。”作为医务组组长,交到刘亚森手上的经常都是疑难杂症,他会对重点队员的局部功能损伤、系统性损伤等在手法治疗范畴内的进行诊断鉴别、治疗处理。刘大夫治疗时队员经常疼得嗷嗷叫,出一身大汗,但是疗效极佳。原来,刘亚森长期将中医、西医、运动医学、康复保健等方面融合在一起进行手法治疗,他经常拿一块独特的刮痧板,治疗手法则是把针灸、小针刀、外科手术的技术手段都运用上了。“诊断准确的前提下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将较难处理的身体结构受损的筋节、筋包、粘连、堵塞等疏通开,让气血充分循环,把营养送到受伤的局部,组织细胞才能得到最好的恢复。”
周六的晚上,原本是队医们难得的休息时间,因为队员们一周的训练任务告一段落。但是经常在这样的时刻,队医们仍在陪伴队员,倾听他们在训练和生活中的心事或苦恼。“世锦赛没有比好,我信心受到了打击。”一个周六的晚上,队员秦福林对队医向宁像朋友一样倾诉,“在一个其他队友成绩都很出色的组里,我是最晚进组的,感觉压力很大。”听到这样推心置腹的诉说,向宁作为一个参与多届奥运备战的经验丰富的队医,开始通过疏导情绪和言语鼓励的方式与队员沟通。“世锦赛前你训练的情况很好,但是可能恰恰是赛前练得太狠,比赛时反而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就像一根弦绷得太紧,就容易失去弹性。不要丧失信心,调整好训练节奏,下一次比赛你一定可以证明自己。”在国家举重队,队医成了教练员的助手,也是教练和队员沟通的桥梁。他们和运动员在一起的时间很长,运动员有时会把身体的难受、心理的障碍告诉队医,疏导、鼓励,排解负面情绪就成了队医工作的一部分。他们用爱心和责任心,呵护着运动员成长。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