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将近,寒潮席卷京城。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里,那块举世瞩目的“水”也已凝结成“冰”。
经过了1个月的制冰工作,中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12月2日在“水立方”开赛。记者前去探营训练时,走进主场馆大门便觉得眼前一亮。透过膜结构洒下的自然光、现场精心布置的灯光、冰面反光,明亮的光线让馆内一览无余,运动员们在适应场地,其间忙碌的工作人员仍在进行调试和准备。看台上不少原本只是路过的游客纷纷被吸引,在观众席上坐下仔细观看。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观众的感受,其中提及最多的就是观众席的温度。一位在场内已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冰壶爱好者告诉记者:“这个温度非常舒服,不会觉得太冷而皮肤发紧,也不会觉得太热呼吸不畅。尽管离冰场这么近,但是感受不到寒气,通风也非常好。以往去看比赛,坐一会儿就会冷,但今天已经坐了很久了,包里带的毯子一点儿也没派上用场。”
在国家游泳中心要想让“水”变成“冰”可没那么容易。
2003年7月,国家游泳中心建筑设计方案正式确定,“水立方”为人所熟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后,国家游泳中心开启了赛后利用的新篇章,2015年中国申冬奥成功,曾经的奥运场馆再披“甲胄”,承担起新的冬奥使命,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将进行冰壶和轮椅冰壶项目的比拼。
2018年12月26日,国家游泳中心启动改造,改造期间“水立方”不间断运营,除了封闭施工区域,游客可正常参观游览。主场馆内承接游泳业务的泳池率先进行排水,空荡荡的大泳池与跳水池内的盈盈碧水形成鲜明对比。场馆外冬奥相关的展板已经布置起来,“水立方”的动漫形象披上新装,展示各种冬奥项目。水池的清空只是转换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搭设钢架和支撑结构、铺保温层和防水层、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以及制作冰面。
2019年6月国企开放日,国家游泳中心的业主单位北京国资公司携手场馆冬奥改造工程的总包单位中建一局集团邀请市民及媒体深入现场见证改造工作。进入封闭施工已久的主场馆,和年初相比,最醒目的变化来自两旁的观众席,蓝色的观众席移去,露出白色的阶梯。为了承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内再度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加膜结构空腔自然通风,夏季开启可自然通风降温,冬季蓄能可降低场馆热耗。楼宇设备管理系统将有效控制和监测场馆室内的温度、湿度等变化,在满足冬奥会冰壶比赛提供完美环境的同时,为观众区提供舒适的环境,将看台观众区温度控制在16-18摄氏度。下到赛场准备区,巨大的龙门吊装系统刚刚搭下第一根钢结构支撑体系。根据冰壶赛事场地的要求,其冰面结构自振频率需达到30赫兹。为实现冰面使用指标,支撑冰面的可转换钢结构使用2600根3米高、2米长的薄壁H型特制钢材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装有柱脚,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丝,确保钢架紧固结实。钢架上方需铺设1500块1米见方、厚度达100毫米的预制混凝土板。7月中旬,可转换钢结构搭建完成。除了预留出用于展示的部分,泳池的其他部分已被钢结构填充起,7月30日随着混凝土板的安装完成,如果不从展示区看,馆内已经见不到奥运泳池的痕迹。
今年9月5日,“水立方”主场馆恢复对外开放,游客涌入。“水立方”的改变让所有参观者惊讶,墙上仍然悬挂着熟悉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装饰,但无论是观众席还是场地都有了极大改变,2008与2022在这里重叠辉映。保温层、防水层的铺设完成,可拆装制冰系统一层一层搭建,这里每天都有新进展。
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近一年时间,改造工作的成果有目共睹。“水立方”已完美转身“冰立方”。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