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页>竞技体育>正文

(体育研究)新中国体育人才工作发展研究

来源:体育文化导刊    时间:2020-01-21    作者:体育文化导刊

7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不断攀登奥林匹克巅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体育强国,人才为重。70年来,新中国体育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发展壮大体育人才队伍这一核心任务,对标对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才引领体育事业发展的“人才强体”战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发掘储备体育人才“第一资源”,积极推动体育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人才制度体系,识才、爱才、育才、用才,砥砺前行、不断奋进,为体育事业夯基垒石、筑基固本,培养了一代代爱国担当、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的杰出体育人才,推动了新中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历史进程,谱写出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推动民族复兴的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1奋进的历程

新中国体育人才工作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贫弱中的艰难起步,经过多年艰辛求索,到如今兵强将勇、英才辈出,体育人才工作历程不凡、成果丰硕。

1.1艰苦奠基,迎来初兴(1949—1977年)

1952年6月20日,毛泽东为即将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欣然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人才工作在极度落后的基础上,经过近30年的求索奋斗,确立起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体育人才制度体系,建立起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体育人才队伍。

1.1.1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人才工作原则和体制机制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对体育战线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专业技能提出明确要求,确立了又红又专的体育人才队伍发展方向。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新中国学习借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体育人才培养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立起“业余体校—省级专业体工大队—国家集训队”为主线的运动员三级培养选拔体系,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机制保障。同一时期,体育人才管理体制也基本形成,即中央设立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全国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县以上各级政府也设立相应的体育运动委员会。这一阶段体育人才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国家集中统一指挥,计划配置,分级管理。

1.1.2体育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改变了旧中国落后的体育局面

为了提高新中国的体育水平,在对旧中国体育人才利用和改造的基础上,国家通过开设培训班,设立体育院校,举办、参加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和体育国际交流等途径大规模培养和选拔体育人才。20世纪50年代,国家设立了中央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类院校,大力培养体育教练员、体育教师和优秀运动员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设立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科学工作委员会,促进了体育科研人才队伍的初步形成和发展。经过近30年的努力,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党政干部人才、竞技体育人才、群众体育人才、体育教育科技人才等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人才队伍,极大推动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起步发展。

1.2协调发展,量质齐升(1978—200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体育事业逐步确立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战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围绕这两大主题,中国体育人才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1.2.1体育人才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

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探索开展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了岗位责任制、技术考核制以及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职称制度。20世纪90年代,根据国务院总体要求,体育人才管理工作开始推进“政事分开”。体育主管部门还积极推进人才流动,着手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开拓体育人才市场,完善运动员的有偿输送和有偿流动制度,建立干部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发布《全国运动员交流管理办法(试行)》,促进运动员交流进步。此外,国家体育总局还在原国家体委援外教练员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积极与国际体育人才管理工作接轨,进一步推动体育人才的优化配置。

1.2.2奥运战略指导下的体育人才培养

邓小平十分关心竞技体育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题写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8个字。1986年,国家体委发布《关于加速培养高水平运动后备人才的指示》,提出要重视后备力量的储备工作,持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20世纪90年代,国家体委先后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意见》《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等文件,不断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体系。同时,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对体育人才培养的力度。1995年发布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年)》要求,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和潜在优势项目重点人才的培养,加强后备人才梯队建设。1997年,国家体委启动实施跨世纪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和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将中青年体育人才作为体育系统人才培养的重点。一系列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1996年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获得16枚金牌、22枚银牌、12枚铜牌,金牌和奖牌数均居第四位,创4项世界纪录、6项奥运纪录、12项亚洲纪录,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党中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0年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获得28枚金牌、16枚银牌、15枚铜牌,首次进入奥运奖牌榜第三,创造8项世界纪录、11项奥运纪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1.2.3全民健身战略下群众体育人才的激增

1997年8月16日,江泽民同志为全民健身工作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99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成立由国务院领导组成的全民健身指导委员会,并从国家到各省(区、市)分设全民健身组织管理机构。此后,制定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形成了国家、省(区、市)、市、县4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在国家高度重视下,我国逐步形成以国家体育公职人员为核心,以体育社会团体和乡镇街道体育工作人员为骨干,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健身场所从业人员为基础的群众体育人才队伍。

1.3奥运助力,加速发展(2001—2008年)

胡锦涛同志指出,国运盛则体育兴,体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对于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工作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我国体育事业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体育系统大力实施科教兴体“人才强体”战略,体育人才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显著提升。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举办并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有特色、高水平”的目标,被誉为“一次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1.3.1落实“人才强体”战略,推进人才培养计划

国家体育总局组织落实“人才强体”战略,抓住培养、吸收和使用3个环节,推进多项人才培养专项计划,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选拔7类高层次体育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和后备人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养工作,提高了培养对象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带动了体育人才队伍整体开发。总局采取了包括脱产培训、赴雅典奥组委实习等多种方式,加强本土奥运会办赛人员培养,实现北京奥运会“所有竞赛主任都是中国人”的目标。奥运冠军刘翔的教练孙海平、摔跤冠军王旭的教练许奎元、网球冠军孙甜甜和李婷的教练余丽桥等,都曾在各类人才培养工作中受益,专项培养计划对优化广大教练员执教理念、提升训练方法、丰富训练手段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大量体育科研、运动医学等领域的培养对象,参与历届奥运科研和攻关工作,服务竞赛一线。

1.3.2各类体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1世纪以来,通过不断宣传推广科学训练理念和方法,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以老带新”等多种培养方式,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教能力显著提高,文化层次和科学化训练水平明显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运动员培养模式也逐步多元化、个性化,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团体等主体形成了多样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运动员训练网络。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国家体育总局加大了对体育科研的支持力度,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科技人才。此外,体育教育人才队伍也迅速发展,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逐渐增多,体育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规模不断扩大。

1.4深化改革,气象一新(2009—2019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北京奥运会后,体育人才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才强体”观念不断强化,人才在体育事业发展、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1.4.1全国性体育人才发展规划和体育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深入推进

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2011年制定了《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大力组织实施“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优秀社会指导员培养计划、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精英教练员双百计划、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提升计划、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等全国性体育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后,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制定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人才工作规划》,大力支持冬季项目人才培养工作。2018年5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人才行动计划》发布,组织实施竞赛管理人才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发展、城市运行人才队伍开发、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群众体育骨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等11个专项计划。

1.4.2体育人才不断涌现,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随着各项人才规划的落实,体育人才不断涌现,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的总量不断增加,高水平运动员数量稳定增长,专职教练员数量稳步提升,裁判员数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群众体育人才数量也呈现出增加趋势。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焕发出新的活力,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逐步扩大。体育科研人才进入快速发展期,人数逐年增加,高质量体育科研成果不断增加。

2辉煌的成绩

70年来,体育人拼搏奋斗,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的落后面貌,体育人才事业取得累累硕果,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投入不断加大,人才机制不断完善,人才效能不断提升。

2.1体育人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

2.1.1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竞技体育人才数量持续增长,质量显著提升

首先,运动员方面:原国家体委1956年公布了16个单项的运动员等级标准,当年就有38000多人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其中49人成为我国第一批运动健将。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优秀运动队运动员人数快速增加。1999年,现役优秀运动员规模达到14000多人,这为更高层次的运动员培养和选拔奠定了坚实基础。21世纪以来,特别是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运动员队伍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截至2017年,我国现役优秀运动员达25500多人,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79.3%。二级以上运动员人数占比上升27.4%;其中运动健将级运动员人数增幅327%,在总人数中占比增长1.4倍(见图1)。冬季运动项目发展成果尤其显著。2017年,我国冬季项目二级及以上运动员人数为856人,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和国家级运动员537人,与20世纪末相比均增长近3倍(见图2)。冬季项目运动员人数增加的同时,技能素质也整体大幅提升。例如,冰球运动健将人数占二级及以上现役运动员比例,由1999年的34%上升到2017年的71%;冰壶运动健将人数占二级及以上现役运动员比例,由2007年的0上升到2017年的60%。

001.jpg

图11956-2017年我国优秀运动队运动健将人数示意图

002.jpg

图21999年与2017年我国冬季项目在队运动员人数示意图

其次,教练员方面:20世纪50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在岗教练员规模整体上以超过每年1000人的速度增长。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发展速度上升至改革开放前的3~5倍。21世纪以来,教练员总人数稍有减少,但高等级教练员比例不断提升。2017年全国体育系统共有教练员24500余人;与2005年相比,中级和初级教练员人数比例分别减少了2.2%和6.5%,而国家级和高级教练员人数比例增加了4.5%(见图3)。这说明我国教练员队伍正逐步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最后,裁判员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裁判员等级制度条例(草案)》发布后,仅1957—1959年3年内,就有586人获得国家级裁判员资格。改革开放之后裁判员队伍迅速壮大,1978—1990年,我国平均每年有422人获得国家级裁判员资格;1974—1990年,共有697人获得国际级裁判资格。北京奥运会以后,我国裁判员队伍发展迎来新阶段。截至2017年,全国裁判员数量总计10余万人,其中仅2017年一年之内就增加了44000余人,且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员的发展速度分别约为改革开放初期的8倍和4倍。

003.jpg

图32005年与2017年我国分等级在队专职教练员人数示意图

2.1.2群众体育人才规模日益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十分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70年来,我国群众体育人才规模日益扩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1993年发布《体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后,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10年内就已超过43万,提前完成2005年达到35万人的目标。截至2017年,我国累计审批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近365万,相当于2003年的8倍、1999年的24倍;其中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这4个等级的人数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长17倍、7.3倍、6.4倍、6.5倍(见图4)。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经成为推动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坚实力量和人才保障。

004.jpg

图42003年与2017年我国分等级社会指导员人数示意图

2.1.3体育产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实现了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历史性飞跃。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极大推动了体育产业整体发展和相关人才队伍成长壮大。据估算,截至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公司多达14万家,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多达40万人,已基本覆盖到娱乐健身、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体育旅游等各个领域。

2.1.4体育科研、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发展迅速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体育科研、提教育人才队伍发展迅速。1985年前,全国独立体育科研机构有28个,体育科技人员729人。到1993年,独立体育科研机构已发展到62所,体育科技人员上升到1539人,实现了成倍增长。21世纪以来,体育科研人员队伍进一步扩大,到2017年,仅体育系统编制内科技人才就已达到1338人。体育教育人才方面,1954年,全国有6所体育学院,专任教师共300多名。到2017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院校有34所,体育系统内教师13183人。进入21世纪后,我国体育系统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规模保持稳定,占体育系统编制内工作人员的比例基本维持在30%~40%之间(见表)。

2003-2017年我国体育系统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占体育系统编制内工作人员比例

005.jpg

注:数据来源于体育事业统计年鉴

2.2体育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2.2.1不同类型的体育人才均衡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初到北京奥运会前夕,我国不断发展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建立了一支以竞技体育为核心,规模庞大、专业化水平高的体育人才队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类新型体育人才不断涌现,不仅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增加了近300万人,还涌现了大批训练、科技、教育、经济类人才,从事青少年训练、体育科研、体育旅游、休闲健身等工作。体育人才结构由之前的竞技体育“一家独大”逐步向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教等多类型人才相互补益、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2.2.2体育人才文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大体育人才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体育人才队伍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得以大幅提升。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优秀运动队运动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总计7596人,占总人数的29.7%(见图5)。此外,目前我国体育系统在岗专职教练员中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有23000余人,占总人数的96%(见图6)。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培养高端竞技体育综合人才,从2003年开始,北京体育大学创办了研究生冠军班,主要招收奥运会冠军、世界杯冠军、世锦赛冠军以及冠军教练员免试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截至2018年12月,冠军班已经招收了391名研究生,其中奥运冠军87人、世界冠军171人、冠军教练员73人。许海峰、李玲蔚、张怡宁、陈中、孟关良、魏秋月、韩晓鹏、武大靖等都是研究生冠军班学员。可以说,与20世纪80年代体育系统人才队伍以初等学历为主体、大学专科以上人才少、学历层次低的情况相比,我国体育系统人才资源学历层次有了质的提升。

006.jpg

图52017年我国分文化程度优秀运动队运动员人数比例示意图

007.jpg

图62017年我国分文化程度优秀运动队教练员人数比例示意图

2.2.3现役优秀运动员项目分布结构逐渐优化

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发展,冰雪、航海航空等新兴项目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项目和新兴项目竞技体育人才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2017年现役优秀运动员总计25563人,分布在66个项目和31个省(区、市)中,其中田径、跳水、举重、体操、三大球、三小球等传统优势项目运动员人数占比约82%;跳台滑雪、跳伞等新兴项目运动员人数占比约18%;相比于2009年,优秀运动员在项目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明显得到改善。

2.3体育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2.3.1体育人才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体育人才管理体制在不断适应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逐步丰富和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人才存量严重不足,体育人才的管理遵循了计划配置的方式。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思路。此后,按照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国家体委制定了一套强化宏观管理、弱化微观管理的人事政策。从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党管人才原则,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党的领导成为包括体育人才在内的一切人才管理工作的根本原则。体育事业的党管人才原则在宏观上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微观上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着力建设重点体育人才群体,不断促进各级各类体育人才协调发展。

2.3.2体育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体育人才政策。后奥运时代,在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1+6”体育人才政策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主要是中长期的体育人才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这是我国体育人才长期性发展与阶段性发展相统一的必要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举国体制的优势所在。全国各级各类体育部门以此类规划为蓝本,制定更为具体的政策和条例。第二层级主要包括6部分,第一是针对特定时期、领域、类型的体育人才培养的专项计划,第二是体育人才选拔任用的实施办法,第三是各类体育人才的管理办法,第四是有关体育人才评价奖励的等级标准条例,第五是体育人才保障工作的实施办法,第六是其他针对特定问题的具体政策。

2.3.3“五位一体”的体育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经过长时期的探索,我国逐步建立起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五位一体”的体育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开发机制方面,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和完善体现体育特色的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有效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人才培养开发,不断拓宽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渠道。评价机制方面,逐步实现了适合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特点的考核指标体系。选拔任用机制方面,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合同管理制度。完善和加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的聘任机制,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审聘任、竞争上岗、考核管理等制度。流动配置机制方面,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体育人才市场体系,提高了对体育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水平。激励保障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以业绩为导向的奖励制度体系,制定各类体育人才表彰奖励办法。

2.4体育人力资源投入不断加大

2.4.1多元力量对体育人才工作的积极参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力量对体育人才建设的作用愈发凸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温州模式”,通过公私合办、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让社会力量参与兴办体育业余训练机构,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截至2017年,温州市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的体育训练基地达22个。这些社会力量及时补充了政府职能,丰富了体育教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体育日益丰富的需求,更为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4.2后备体育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国家集训队、省级专业体工大队以及业余体校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人才三级训练体制。截至2017年,我国青少年体育学校共容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共计431115人,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和俱乐部共22174个。此外,高等体育院校是体育人才最重要的产地之一。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体育系科的学生只有1400余人,当年的体育系毕业生约290人。2016年,我国普通高等体育院校毕业人数30440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5倍。这为我国体育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人才支撑。

2.4.3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不同层次的体育办学体系。此外,体育专业招生和运动员免试进入高校学习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以及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已成为运动员退役后加强文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渠道之一。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的体育教练员继续教育体系已经形成。构建了以政治理论、体育业务、语言技能训练等为主要内容,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干部培训体系。

2.5体育人才的效能不断提升

2.5.1竞技体育人才争金夺银

新中国成立后,陈镜开、容国团等一批竞技体育人才在国际比赛中以优异的成绩吹响了我国体育事业前进的号角。改革开放以后,从许海峰实现“零”的突破,李宁获得3金2银1铜,到刘翔、苏炳添成为“亚洲飞人”,再到女排姑娘重回巅峰,武大靖短道速滑力挽狂澜,我国运动员接连在国际比赛中大放异彩。自1984年重返奥运赛场以来,我国共获得夏季奥运会奖牌544枚,冬季奥运会奖牌62枚。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连续5届夏季奥运会位居奖牌榜前3名。截至2017年,我国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约3300个,创造世界纪录近1300次,这为中国在国际赛场上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和广泛的赞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极大地展现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大幅提升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使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逐步深入人心。同时,在社会中营造出浓厚的体育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各类体育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

2.5.2群众体育人才服务人民群众

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要代表的群众体育人才队伍,在组织群众健身、科学指导、传授健身技能、维护健身站点设施等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他们遍布全国各个角落,活跃在各个城乡体育活动站点中;不仅是体育主管部门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更是帮助健身者解疑释惑的良师与益友。截至2017年,我国已有体育社会组织52971个,健身场地122325个,总面积超过7500万平方米,健身场地器材452180个。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广大群众体育人才在服务基层、服务大众的长期实践中不计名利的无私奉献。

2.5.3体育产业人才对体育事业的支撑作用正在不断显现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数据,2016年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1.9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11.1%;实现产业增加值6475亿元,较2015年增长17.8%;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长至0.9%。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体育事业与经济广泛融合、与世界全面接轨。高质量的产业人才队伍不仅催生了产业的繁荣发展,更有效补充了国家体育部门的职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体育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5.4体育科研工作者开展大量科学研究,为体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截至2019年10月,我国已成功举办10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共收到应征论文33000余篇,入选论文约16000篇,且论文数量逐届增加(见图7)。在体育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的同时,我国体育科研人才也直接面向体育实践。他们不仅在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活动普及等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更在国家备战大型比赛期间,承担着协助制定训练方案、组织机能评定、开展心理咨询、维护科研仪器等职能。

008.jpg

图7历届全国科学大学应征与入选论文情况

2.5.5体育教育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体育类院校和体育教育相关专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有数万名体育人才进入社会。他们深入到全国各地的运动队、学校、体育组织当中,为促进全民体质健康、普及体育知识、选拔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广大教育人才和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运动员整体文化水平显著提升,这不仅对运动员综合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更为运动员保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5.6国际体育人才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共向世界上128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38个体育项目近3000名体育教练人员。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体育交往愈发频繁。仅2018年,就有近150个体育团体约9800人次来华访问交流。与此同时,我国共派出近1200个体育团体约19050人次赴外交流。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保持着双边体育交流与合作,与近100个国家的政府体育部门或奥委会签署了双边体育合作协议。此外,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人员的数量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共有约290人在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等各级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约430个职务。何振梁、吕圣荣、于再清、杨扬、张虹等先后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等职务,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国际体育人才带动了空前繁荣的体育对外交往活动,有效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提升了我国的体育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3收获与启示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顾70年来中国体育人才工作走过的历程,总结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推进体育人才工作和体育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3.1坚守党管人才,保证体育人才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党管人才是党的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人才工作和体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1954年1月,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体委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的指示》中指出,各级党委必须予以体育运动充分的重视,加强领导,协助政府配备必要的干部,建立和充实各级体育运动委员会。1981年,国家体委在《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主任会议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强调,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加强体委领导班子建设,对那些不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甚至抵制反对的,应进行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总局系统人才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从宏观上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从微观上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优秀社会体育指导人才、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精英体育教练员人才、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青年体育专业技术人才等重点体育人才队伍,促进新时代各级各类体育人才协调发展。

3.2坚持“德才兼备”,重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在改革开放前,体育战线提出要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把体育队伍建设成思想红、技术精、干劲大、纪律严、作风好的队伍”。改革开放后,原国家体委提出,要逐步实现体育系统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党的十八大后,体育系统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在不同时期,尽管人才选拔任用的具体要求有所变化,但“德才兼备”的原则始终未变,在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奖励中都坚持贯彻这一原则。

在坚持贯彻这一原则过程中,体育系统形成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1964年,国家体委颁布了《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要求各级体委设置专门的政工机构,配备专职政工干部和人员,同时要求运动队也配备专兼职的政治教员。改革开放后,体育系统不断加强、探索新形势下体育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心任务服务的思想。党的十八大后,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下,体育系统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进一步加强体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

3.3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谋划部署体育人才工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人才工作一条基本经验就是秉持围绕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和体育中心工作进行谋划部署,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是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四个现代化。增强人民体质和提高体育运动水平成为体育工作的两大基本任务。这一时期体育系统的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大局和中心工作,大力培养体育人才,建立起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人才管理体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到20世纪末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时期以奥运会为重点的竞技体育和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体育协调发展成为体育发展的主题。为此,体育领域启动了《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和后备人才工程计划,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加大了对运动员、教练员的奖励、培训和保障力度,积极开展体育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同时体育系统承担着筹备和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心工作。为此,体育系统实施了“人才强体”战略,启动了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在北京奥运周期,体育总局紧紧围绕奥运备战和参赛任务需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体育人才工作,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体育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进入新时代,全国体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自觉把体育事业发展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紧密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的实际需求,围绕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三大任务,推进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从根本上更好地实施“人才强体”、人才强国战略。

3.4推进人才管理改革,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系统人才管理的理念、制度、职能不断改革创新,以顺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首先,人才管理理念的发展:从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2003年全国体育人才会议后,体育系统的人才管理逐步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从党管干部向党管人才转变,从对业务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从关注眼前向关注未来转变。其次,人才管理制度的改革:从高度集中统一的干部人事制度向分类管理、各具特点的人才制度变迁。在计划经济时代,体育系统建立了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人事制度。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体育事业改革的需要,体育系统改变所有干部都按照党政机关干部集中管理的单一模式,探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各具特色的分类管理,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工作性质细化人事管理制度。最后,人才管理职能的调整:从微观职能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由注重对具体人才培养措施的管理,转向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服务。2000年后,国家体育总局适当调整了管理干部的范围,将工作重点调整为抓好机关各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和加强干部任免的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上。同时,总局建立了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推动体育人力资源的配置、开发和交流。

3.5重视人才教育培训,提升体育人才素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拨出了相当的经费,配备了一定干部,创办了6所体育学院和短期训练班培养人才。同时,在全国形成了以业余体校、运动技术学校、优秀运动队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员培训体系。改革开放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确立起来,我国加大了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实行岗位培训制,完善了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制度体系,加大对后备人才、中青年人才的培养的培训。进入新世纪,以举办和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重大契机,体育系统大力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先后颁布了《2001-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十一五”全国体育人才资源发展规划》。2011年后,国家体育总局以高层次、骨干体育人才为重点,推进体育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努力建设一支与体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体育人才队伍。

3.6坚持以人为本,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

运动员是体育事业的主体力量,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是一支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爱国奉献的特殊队伍。运动员发展保障,是体育人才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完善运动员保障工作,是保证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70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运动员保障工作,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符的运动员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从1949年到2000年,国家建立了涵盖运动员工资、福利、奖励、伤残、劳保、就业、教育等方面的保障体系。2001年后,在国家主导下,形成了由国家、社会、行业、地方、个人共同承担、分级负责、多层面、全方位的保障制度。在国家层面,运动员保障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有关部委加强了运动员保障工作的研究、规划和宏观管理。国家财政先后拨款,解决了老运动员、老教练员重大伤残医疗补助、运动员特殊困难生活补助、运动员教育资助等所需经费。在社会层面,积极引导、吸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运动员保障工作。在系统内,形成了人事部门牵头抓总,训练竞赛、科教、经济等部门共同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金一保”工作、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顺利推进。在地方层面,各地认真落实国家运动员保障的工作政策,并根据地区特点和情况,扎实开展运动员保障工作;在个人层面,运动员自我保障意识不断增强,自我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3.7加强协同合作,形成体育人才培养合力

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经验证明,体育人才工作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要加强同科技、教育、卫生、工会、共青团妇联、军事等部门的密切合作,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组织、市场经济主体、各级院校等方面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形成了国家办(国家体育总局)、地方办(省、区、市)、部门办(各行业系统)相结合,统一领导,各部门具体实施,上下左右分工合作的体育管理体系,为新中国体育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例如,新中国的农村体育工作主要是由青年团组织负责的,培养了一批农村体育人才;教育战线是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来源;军队的体育工作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目前,在体育人才工作机制上,我国形成了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主导,计划与市场并行、政府与社会并举,协作联动、统分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未来体育人才工作还需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着重突出社会体育组织的重要作用,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

3.8加强国际交流,提高体育人才质量

体育国际化特点和中国体育的后发态势决定了国际交流是中国体育人才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体育人才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重视加强国际交流。

在“请进来”过程中培养、锻炼人才。一是邀请外国体育专家、教练等来华执教、训练、培训体育人才。二是在国内承办大型国际赛事,提高国内运动员竞技水平,培养、锻炼体育赛事组织人才、赛事裁判人才、赛事媒体公关人才、项目管理人才、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例如,在筹备、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程中,我国选拔和培养了一支能力突出、业绩显著的骨干人才队伍。三是引进国外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加盟国内体育俱乐部,参加职业联赛,提升国内运动水平和运动员的水平。在“走出去”过程中培养、锻炼人才。一是积极派遣干部、专家、教练员、运动员等到国外学习或训练,提升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国际视野,提升体育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积极开展体育的双边和多边国际交流,扩大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经验的体育官员、教练、裁判和体育技术人员。三是积极参加国际比赛,积累经验,在国际竞争中培养体育人才队伍。

4未来前进的路径

体育强则中国强,人才强则体育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的体育人才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继承体育人才工作的历史经验,大力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体育人才事业前景可期、未来可待,必将展现英才辈出、人才济济的生动局面。

4.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人才方针政策

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党对体育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体育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体育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配强工作力量,完善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机制。

融入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体育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讲话,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把握人才工作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行人才优先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做好新时期人才发展的战略规划。

4.2落实人才强体战略,持续强化对体育人才工作的保障

育种培苗,加大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实现对体育人才培训的全覆盖;开拓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改革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侧重于体育人才能力培训和素质提升。加强对体育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对新时代人才政治引领,把各类人才团结凝聚在党和国家的周围。

多方投入,推动形成体育人才工作合力。进一步提高对体育人才工作的经费支持;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投资引导政策,推动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为保障加大体育人才建设投入开启绿色通道;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确保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投入的长效化、制度化。提高人才工作经费效益。鼓励各级体育部门和各单位设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拓宽经费来源,加大经费投入。宣传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盘活体育彩票公益金、体育基金会、商业赞助以及个人捐赠等多元投入渠道,健全体育人才开发投入模式。

4.3全面深化体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治理能力

构建多元一体的体育人才工作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依靠制度管人才,在宏观层面上形成由党委统筹规划的管理机制。转变人才管理职能: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研究制定促进体育人才开发及人力资源市场、人才评价、人才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体育人才市场,积极培育各类体育专业社会组织和体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用人主体和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扩大体育人才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创新“多阶段贯通”的体育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第一,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统筹体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人才需求预判,加快培育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和高层次领军人才;探索建立以事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国家体育总局培训中心和北京体育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第二,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推进体育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注重能力、实绩和贡献人才评价导向。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第三,健全人才流动机制。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协会、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加大体育总局和下属企事业单位、地方体育干部的交流力度。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加大对口支援地区和西部地区体育人才开发。第四,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力度,完善人才奖励制度;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和收益权,完善市场要素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第五,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支持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设立引才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引进;健全工作和服务平台,完善引才配套政策,整合人才引进管理服务资源,优化机构与职能配置。

4.4完善体育人才相关政策,优化体育人才发展环境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体育人才发展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持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体育人才发展制度优势和动力体系。修订、完善现行人才培养工作文件、政策和标准;尽快填补空白领域的法规、制度建设;继续参与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修订工作。

改革和完善体育人才的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研究制定深化体育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严格管理准入类职业资格,推进水平类职业资格评价市场化、社会化。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体育人才培养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优化体育人才培养环境。借助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平台,认真做好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精准解读政策意义,积极推广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典型成功经验和事迹,努力营造出认同体育人才、尊重体育人才的良好氛围。

4.5深入实施体育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和聚集高层次人才

认真贯彻落实《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后备干部队伍;进一步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深入实施“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继续实施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体育外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熟悉当前国际形势的体育外事人才队伍。

坚持高端引领,努力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端体育人才。首先,健全高端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政策扶持导向作用,突出重点,提高政策扶持标准,为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其次,以用为本,强化个性服务,优化高端人才发展环境,激发高端人才的创造力。最后,注重引优育强,从优从严汇聚高端人才资源,真正发挥高端引领作用。

4.6加强体育系统人才部门自身建设,建设“体育人才之家”

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要自觉加强政治学习,从政治高度开展体育人才工作,为体育事业选好人、用好人;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坚持讲原则、讲程序,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树立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杜绝管理工作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始终坚持尊重人才、理解人才,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关心人才的成长。

解放思想,推进体育人才事业改革创新。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要一如继往地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深化体育人才工作和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规律研究,全面推进体育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体育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开发利用“两种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制定体育人才政策,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推动我国体育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0
0

热点新闻
新体育网APP下载
体育新闻移动着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
金牌视频APP下载
体育视频、直播看不停
扫描二维码下载
青少年APP下载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载观看
中国国家队/TEAM CHINA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28   发证机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21676   发证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2045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03879举报邮箱:jubao@inforsports.cn
关于我们   招聘启事   ZTZX@INFORSPORTS.CN010-67103879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注册账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提 交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