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训练正酣。在四川省犍为第一中学的曲棍球场上,十几名少年手持球棍你追我夺,变向过人、精准传递、积极拼抢,在高强度的攻防演练中,队员们英姿飒爽。
资料图
训练不误“学习功”
此时,四年级的学生们正在进行一场队内训练赛,“我练球三年,已经离不开曲棍球了。”学生余雨昕坐在草地上边擦汗边喝水,她说:“因为喜欢曲棍球,所以就愿意作为梦想去追逐。”11岁的余雨昕在球场上“动如脱兔”,走下球场却变得有些腼腆。孩子们对曲棍球的热爱超出了想象,小小年纪,训练的劲头令人十分钦佩。
和余雨昕同班的朱语思不仅喜欢曲棍球,还喜欢看书,作为一个文艺范儿十足的“小”运动员,在训练的同时,她用日记记录着自己的成长过程。很多人认为练体育会耽误学习,但是朱语思透露,班里学习成绩前五的学生余雨昕、朱思雨、彭思梦、陈秋橼、熊玲彤都来自曲棍球队。这也是犍为一中女子曲棍球项目体教融合教育的一大亮点。
对此,参与创办学校女曲队伍的老教师曾亮表示:“培养曲棍球后备人才,要注重学与训之间的平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明确业余训练的目标和任务,把握业余训练的特点和要求,确保文化学习,科学合理安排训练,突出训练的基础性、科学性、规范性和趣味性。这样有利于体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有利于运动员的持续发展。”
打造后备人才摇篮
近些年,随着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犍为一中培养和输送了许多曲棍球好苗子。据了解,学校曲棍球队已向国家曲棍球队输送了7名队员,现在备战东京奥运会的有3人。人们不禁好奇:学校是如何做到的?
在学校400米塑胶运动场上,三十多名学生正在进行曲棍球障碍挑球进攻训练,已建成的11人制曲棍球场、6人制曲棍球场已经能够满足学校曲棍球日常训练。球场边,一位留着短发、中等身材的女教师正带着学生们进行训练。她叫陈霞,乐山市井研县人,今年39岁,是犍为一中的体育老师,也是一名专业曲棍球教练。
“曲棍球要在露天训练,条件十分艰苦。夏天要顶着烈日训练,姑娘们一个个被晒得黢黑;冬天要抵抗寒风刺骨,不少队员手上的冻疮都破了。但大家从不退缩,坚持训练。”陈霞说,在安排训练时间上,不能和学生正常上课时间相冲突,因为文化素养是影响个人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训练基本都选择在放学后或假期,每天坚持,风雨无阻。
更令陈霞欣慰的是,她的这份坚定已“后继有人”。2018年,陈霞的两名“弟子”从省队退役后,选择回到犍为一中,加入到曲棍球的专职教学中,这也是体教融合过程中的“人才反馈报告”。曲棍球项目作为犍为一中体教融合先行者,不仅在文化学习、体育专业技能方面,让孩子们得到充分提高,在生活方面对学生们也是无微不至。
校长胡泉说:“学校经费一直十分紧张,但保证每年从预算外收入投入近20万元,用于添置设备器材、场地维护、外出比赛、教练员培训和教练员运动员的补助和奖励,确保球队的日常训练、建设和发展。球队参加各级比赛的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队员不承担任何费用,学校还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措施,参加省和全国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对运动员和教练均给予奖励。”
训练场设在学校,体育课老师成为教练,运动项目纳入校本课程,学生们的训练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文化课老师提到,练习曲棍球的学生更加专注,学习效率也更高。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