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健康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如慢性病、免疫力低下等退行性疾病已成为健康的重要威胁,同时,疾病概念以外的更多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更影响着人们的生命与生活,对生命完美和生活美好的积极追求正改变着人们对健康概念和价值的认识,传统的健康观念发生了颠覆式变化。不再甘于做单纯消极的就医者、依赖医疗的病患、疾病痛苦的被动承受者,而是作为积极、乐观并有选择能力的个体,人们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到顺应的途径致力于维护自己的健康,提高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指数。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都指出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树立大健康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可见,新时代对健康的积极追求已成为人民与社会共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强烈需要,健康观念从关注疾病与问题、以医养卫生为目标的被动、消极的健康维护转换到关照人性内在潜力发展、以预防和提高生命力为目的的主动、积极的健康追求也将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和社会的共识。
一、积极健康理念的提出
积极健康理念强调主体在健康追求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它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注重主体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主张健康主体自身积极、能动的追求过程,从而实现主体的生存、生命状态不断的提升与优化。它主要是指个体与社会通过主动的健康行为,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融合健康环境,达成对完美人格和更高生命力提升的具有内发能动性和动力性的追求状态。积极健康理念下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吸收自身以及以外的发展能量,当生命达到一定的完美状态后,会通过不断地追求打破之前的平衡状态,再次建立新的平衡,从而使人的生存、生命状态得到不断提升与优化。因而,积极健康不是一个固定的指标机制,也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机制,而是一个动力机制,一个发展机制。早在1986年《渥太华宣章》就曾提出健康不是生活的目标,应该是一个主动、积极、动态变化过程。在新时代以积极心理学、积极老龄化、积极教育等为主导的积极型社会中,积极健康观顺应我国客观社会发展进程与关注个体力量的大健康格局,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枷锁和禁锢,激发了人的潜能,促进人思想的解放和个性表达,是一种具有普遍性、正能量的社会思维方式和行为反应趋向,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扩大和培育,可以使得积极健康转变为一种社会共识,对建设新时代健康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积极健康理念下体育运动的价值内涵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体育健身和医疗卫生的融合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钟南山院士对健身的观点和自己健身的视频被各大媒体广泛传播报道,方舱医院的医生、护士带领患者进行太极拳、八段锦、养肺气功操等练习,都彰显出体育抗疫的价值,也激发了大众对体育的认知与需求。
积极健康观下体育运动有其特殊的内涵与价值。一方面,体育运动凸显出主体对健康的能动追求,它是体育主体人追求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结构功能系统,是自由的、快乐的、积极的、主动的个体自我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具有促进个体生命力不断提升的动能与价值。另一方面,体育运动作为健康促进的“非医疗健康干预”方式,是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低成本有效策略,还可以成指数地节省医疗资源的消耗。调查表明,由社会力量造就的良好生活方式对于我们的生存、死亡及预期寿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广泛地接收和采纳这些和其他有益于健康的习惯,那么每年就可节省上亿美元的卫生保健费用。把运动健身的相关指标全面纳入健康国家建设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体育运动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以其“正向、积极、绿色”等关键特征,成为人们“积极健康”追求的新时代价值体现,成为新时代健康中国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是大健康治理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三、积极主动追求探索健康新理念
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积极健康的追求,201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新学科目录中增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为解决当前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方面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提高问题提供了人才培养基础渠道。以山东体育学院为例,该学院是全国目前108所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中唯一一所体育类院校,这给“积极健康观”的实践和体育运动融入健康促进的健康社会发展新领域注入了活力。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中,根据新时代要求,从办学理念、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在专业定位上,以体卫融合服务“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导向,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十强”产业为依托,通过多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多行业的交叉、融合、互补,为医养健康、体育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在培养上,要具有基本的医学、管理学、体育学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体质监测、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等扎实的运动促进健康的专业技能,培养成为既懂“医学”、又懂“体育学”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山东体育学院从体育学与医学交叉的角度探索体卫融合的价值与路径,实践新时代“积极健康观”的意义及其体育促进健康的理论与方法,提出建设新时代“体育促进的积极健康社会生态系统”的构想。在此基础上,承担国家社科重点课题研究,系统研究和探索“积极健康理念”下的体育促进的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构建和实践路径,呈现了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时代意义。该院张志勇教授承担主编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规划教材《健康运动学》,作为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主干教材,结合体育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对健康运动的本质、理论与方法进行全面概况和提炼,为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供了系统的知识与方法体系及实践路径,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课程和教材,也为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专业的学习和人们对健康、美好的生活提供了体育方案。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创新理念、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平台搭建的上做实、做细培养工作,打破了学科之间、专业与行业之间的壁垒,为新时期培养与打造“人才质量一流、社会服务一流”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更新了理念,夯实了基础。这些人才作为积极健康的践行者、体育运动与健康文化的传播者,将积极、主动追求健康的新理念、科学运动的方法传递给国民,使人们能够进行理性的健康选择和积极的健康行为,这对于服务新时代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美好生活、“十四五”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规划目标等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通过体育运动达至高质量的生命、获得健康人生已成为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强烈需要,正在逐步升级为人们主动积极的健康行为选择。体卫融合,实施以健康为中心的体育运动发展战略,改善、提高不同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积极健康、欣欣向荣的和谐社会已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和必然追求,是新时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健康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与时代责任。“积极健康观”理念下体育促进的积极健康社会系统建设,是体育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将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东体育学院 张志勇 孟晓平 王豪 齐鲁师范学院 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