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标奥运,能测尽测,应测尽测”为原则的“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近日结束,5座场馆按照北京冬奥会比赛日程甚至压缩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项目的转换时间,在10天内进行了7个项目赛事的测试。“我们根据奥运赛时的赛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测试,进行了冰面的转换、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转换,检验了硬件、磨合了队伍,这对于我们这支队伍的锻炼是至关重要的。”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总结说。
高水平的赛事需要高质量的硬件支撑。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均进行了长时间改造以满足冬奥需求,并新建了国家速滑馆。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部长姚辉表示:“冰上项目比赛场地冰面标准很高,无论是场馆室内温度、湿度,还是冰温、水质,我们的场馆团队,都从细节入手,确保冰面质量。”
除了比赛场地的升级,配套设施也进行了优化。首都体育馆内的坐席加宽,国家游泳中心的分区调温让观众不会感觉到寒意,国家体育馆则确立“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整体规划运动员流线,将更衣室设置在比赛场馆和训练馆之间,最大限度减少运动员行走距离。在所有赛会制世界级冰球比赛场馆中,国家体育馆的运动员流线是最短的,场馆内添置了14个球队更衣室,配备独立的磨刀室、储存室、按摩室和教练室等。
无处不在的最新科技是本次测试活动的亮点所在。云转播、自由视角、子弹时间,“腋下创可贴”的可穿戴式体温计和疫情防控“千里眼”系统等,都令人眼前一亮。各场馆里不时能够偶遇智能机器人,它们分别承担着搬运、消杀、扫地、擦窗、电力检查、颁奖等功能。还有更多的科技隐藏其中,“我们在测试活动中使用的这些新技术,应该在冬奥会比赛期间都有可能去尝试应用。冬奥会在技术方面有可靠性和先进性两个基本要求,可靠性要求来源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必须有可靠的记录,而先进性不仅仅来源于赛事组织,同时承载着促进技术进步的功能。”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说。
应测尽测,接受检测当然不只有硬件。“这次测试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软件’进行检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场馆运行团队。”闫成说。来自北京大学的柴腾是冰立方志愿者综合事务组的一员,他感慨到:“测试活动就像模拟考试,是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起到查漏补缺、积累经验的开路先锋作用。所有志愿者既是答卷人,也是考官,去测试我们志愿服务工作领域里的各个工作机制,这非常有意义。”所有的团队都在书写着自己的“期中考”答卷,“冰丝带”运行团队包含30多个业务领域,五棵松体育中心的服务工作人员有1000余人,“测试活动中,从场馆运行主任到各业务领域经理,从普通工作人员到志愿者、供应商等,各方面同心发力取得了良好效果。”闫成说,他期待场馆运行工作在冬奥赛时更好发挥作用。
举办冬奥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冰上测试活动冬奥组委得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测试活动中广泛听取意见,做好差距分析,同时各团队可以开展交叉评议,建立问题台账,以便于整改硬件设施,优化运行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抓好培训演练,提升运行水平。“测试活动的核心是为发现问题、很好地解决问题。”闫成说,通过测试,已经发现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团队运行磨合、人员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亟待完善之处,将在后续的总结、培训中予以解决。
冰上测试活动结束后,北京冬奥组委、各场馆团队将明确下一步测试就绪演练计划,各种模拟演练、桌面推演将持续开展,各场馆业务领域运行再次转入“日常”磨合阶段,确保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幕前实现全面就绪。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部长于德斌表示:“测试活动结束后,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尤其针对问题和不足,加快补足短板、漏洞,不断完善预案方案,加强培训演练,做好充分准备,迎接一次又一次赛事检验和大考。”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