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页>竞技体育>正文

(竞技体育)那些经典瞬间令人难说再见——感受高温下的“中国清风”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1-08-11    作者:苏畅 周圆 袁雪婧 李雪颖 扈建华 林剑

编者按:不管东京奥运会在开幕前曾是多么地令人担忧,在离别之际,无论多么冷静、淡定的记者都难逃那种或浓或淡的离愁,这是任何一位参与奥运会前方报道的记者都难以逃脱的“赛后综合征”。在一段如此长的时间里以如此密集的方式,反复地为奥林匹克精神感动着,任谁都难以与印在脑海里的那些经典、那些情感迅速地说出再见。

W_50126971_21072612_alj.jpg

前往东京采访之前,原以为最大的敌人是“疫情”,到来后却发现还有当地的高温和日晒。据媒体报道,东京奥运会期间东京地区平均温度在35摄氏度以上,哪怕偶有海风吹过,一走到户外,瞬间就是汗如雨下。

本次奥运会单位安排我采访滑板项目,作为第一次进入奥运会的四个新项目之一,滑板备受瞩目,从小便受到滑板文化影响的我,也十分期待本次采访。然而,东京奥运会滑板比赛全部都是安排在上午、中午进行,早上9点运动员们开始资格赛的比拼,大约12点左右进行决赛,结束比赛基本在13点30分左右,而这恰恰是温度最高的时候。

东京奥运会滑板项目比赛地点是有明城市体育运动公园,观众席、媒体席都是临时搭建,奥运会后将拆除,也正因如此,观众席、媒体席都没有安排任何遮阳设施。尽管长得五大三粗,但我本人对日光有些过敏,几天采访下来就算全身涂满防晒霜,胳膊、小腿等裸露的皮肤依旧还是被晒伤,出现“爆皮”的情况。可即便如此,能够在现场见证中国滑板运动员亮相东京奥运会,仍是乐事一件。

在女子街式比赛中,16岁的曾文蕙两次成功展示高难度的“尖翻5050”动作,一举杀入仅有8人入围的决赛,最终取得第6名,让长期被欧美、日本“统治”的滑板赛场涌动出一股“中国清风”,所有在场中国媒体都为曾文蕙欢呼,外国记者则忙着向中国同行打探:“这个‘中国火箭’是谁?”

之后进行的女子碗池赛,虽然张鑫没能和曾文蕙一样杀入决赛,但是作为南京体育学院的学生,显然对滑板项目,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更深入的思考,她甚至透露,自己的大学毕业论文方向就是“滑板女子碗池中外选手对比”。

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我们见证了“00后”运动员的阳光、真诚与担当,更目睹了以滑板为代表的新项目亮相奥运会,拥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始了自己的“年轻化”进程。

作为记者,很庆幸自己见证了这一时刻,很幸运地在炎热的高温中感受到了年轻运动员带来的“中国清风”。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
新体育网APP下载
体育新闻移动着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
金牌视频APP下载
体育视频、直播看不停
扫描二维码下载
青少年APP下载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载观看
中国国家队/TEAM CHINA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28   发证机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21676   发证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2045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03879举报邮箱:jubao@inforsports.cn
关于我们   招聘启事   ZTZX@INFORSPORTS.CN010-67103879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注册账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提 交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