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闭馆重修的首都体育馆因要举办花样滑冰亚洲公开赛再次繁忙起来。临时搭建的白色帐篷,进进出出的相关人员,引得过往行人充满好奇。
1968年落成的首体,在53个春秋里,见证了新中国若干体育大事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重要的体育活动在此举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男子冰球队在这里晋升世锦赛B组;1990年成为亚运会比赛场馆;成功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比赛任务后,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将承办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
首体2017年底开始改造,改造后的场馆群由主场馆、花样滑冰训练馆、新建的“冰坛”(其三层为短道速滑训练馆)以及一座原有的速度滑冰馆(北京冬奥会期间不承担比赛和训练任务)组成。
改建后的首体有哪些变化?首体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告诉记者,第一,座席从原来的18000个改造为15000个。“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改造后还减少了座席?一是增加了无障碍座席,能让更多残疾人观众有机会现场观看比赛;二是增加了座位之间的宽度,让大家观赛更舒适。”丁东说。第二,改造后的视频显示系统更丰富、更立体,除一个天幕投影外,还增加了环屏以及两个端屏。第三,使用了最新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碳排放趋近于零,在节能方面体现出“绿色”的特点。第四,恒温恒湿系统改造后将通风、供暖和制冷等几大系统配合在一起,“走进首体和走进许多新建场馆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既保持了老场馆的原有风貌,又增添了很多新的高科技元素,充分展现了老场馆、高科技、新变化的特点。”丁东说。
北京冬奥会期间,根据赛程,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将交叉进行,“有可能同一天出现上午短道速滑、下午花样滑冰、晚上又进行短道速滑比赛的情况。”丁东说,“这对运行团队在制冰、场地转换等方面提出很高要求。两个项目对冰的要求有所不同,花样滑冰要求冰面厚一些、软一些;短道速滑则要求冰面薄一些、硬一些。在4月测试活动中,我们专门做了这个测试,大概可以在两三个小时内能完成转换工作。”
有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32位运动员参加“相约北京”2021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这是首体改造完成后首次迎来境外运动员。韩国选手李时亨在适应场地后对场馆赞不绝口,“这里非常不错,像一个大舞台。在这里能很好地集中精力训练和比赛。”日本选手键山优真十分珍惜在奥运场馆中的比赛机会,“此刻我可以感受到身处冬奥会现场的氛围,正因如此,我更能认真地集中表演,我希望能在比赛中拿出最好的表现。”“这个冰场非常漂亮,蓝色的座椅很好看。”瑞士选手卢卡斯·布里奇吉赞赏道,“我听说这是个老冰场,但这里的一切都焕然一新。新的更衣室、新的屋顶,真的很美。我很高兴能在现在和即将到来的冬奥会上在这里滑冰,非常感谢你们为冰场及相关设施作出的贡献,一切都组织得井井有条。你们的出色工作让我们在这里的生活变得轻松,我很开心。”
据丁东介绍,首体场馆群运行团队29个领域、近1500人参与本次测试赛,按照“一流场馆、一流标准、一流服务、一流业绩”的要求,提出“以防疫为先、以安全为大、以竞赛为要、以协同为重、以纪律为上”的要求,以“办好赛事的态度、响应落实的速度、服务关心的温度”做好各项工作。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