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体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全省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十年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率先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平方米增长到3.1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从35%增长到40.3%,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从92%增长到93.1%,率先建成全国唯一以省为单位的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近年来,江苏开展了室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护专项治理工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赛模式提高全民健身活跃度,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实施标准。江苏从补短板、增活力、建标准、促融合四方面发力,努力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十年间,江苏竞技体育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优化运动项目布局,推动开放竞争办队,引导职业体育发展,提高科学训练水平,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积极探索和创新省优秀运动队联办共建机制,成效明显。江苏男子手球、女子垒球、女子手球分别实现全运会四连冠、三连冠和两连冠,男子棒球首次登顶第十四届全运会,女足实现了锦标赛、女超联赛和足协杯大满贯,女排先后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和排超联赛冠军。
十年间,江苏大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持续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出台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标准和评估细则,推动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建设。深入推进“5621”计划,在全省学校布局业余训练项目,扩大业余训练覆盖面。每年举办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赛事近100项次、参赛运动员超过2万人次。创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26家、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3家、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0家。
十年间,江苏坚持市场主导,注重从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端刺激同步发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持续促进体育消费,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6年的3154.0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881.8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1.7%,总规模约占全国1/6;2020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1641.79亿元,占全省GDP的1.60%,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7.2%。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数量居全国前列,承担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等多项体育总局的改革试点任务。
江苏体育奋力谱写“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体育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用新理念新思想指导体育工作实践,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政治担当,聚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全省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竞技体育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体育产业总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品牌赛事培育初具规模,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影响到更多层面。江苏体育正以积极奋进的姿态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中刻下江苏印记。
全民健身更便捷、更普惠
无论寒暑,家住常州市经开区潞城街道嘉州枫景苑的陈玉珍,每天早晚饭后都会来到小区门口的健身站点运动1小时,“每天和大家一起出出汗,全身通透,整个人都舒服多了!”陈玉珍说。
这个健身站点位于嘉州枫景苑北侧,距小区仅5分钟左右的步行路程。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室外漫步机、椭圆机、划船机等智能健身器材一应俱全,隔壁的笼式足球场宽敞明亮,群众们在家门口便可享受运动乐趣。多年来,江苏始终坚持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为解决群众“去哪儿锻炼”的难题,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率先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十年来,江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平方米增长到3.1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从35%增长到40.3%,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从92%增长到93.1%,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从超17万人增长到30多万人,率先建成全国唯一以省为单位的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全民健身事业硕果累累。
为切实解决群众在健身设施建设、管护方面反映的突出问题,2021年起,江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室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护专项治理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建立起“建设、管理、维护”长效闭环机制。一年多来,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已维修器材15513件、更新器材51550件、迁移器材4252件,全省投入经费超过1亿元。今年以来,启动《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修订工作,新建、改建体育公园(广场)100个,新建健身步道500公里,建设更多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继续推动100多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群众开放,继续推进运动促进健康机构试点,计划举办群众性赛事活动10000项次以上。这些都是江苏体育部门向群众交出的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民健身活动方式在发生着变化。2020年起,江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赛模式,创新举办省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3届。其中,2021年第二届省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的参与人次近450万,关注人次近2600万。同时,江苏着力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建成省级以上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130多个,每年为30多万人次免费提供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等服务,推出《科学健身100期》《科学健身周周练》等科学健身指导短视频,将科学健身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全网点击量已超过8000万次。
十年来,江苏聚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未来,江苏将从补短板、增活力、建标准、促融合四方面发力,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体育更好惠及人民,让更多群众享受高品质生活。
竞技体育更开放、更多元
2021年夏天,东京奥运会赛场,来自江苏的游泳运动员张雨霏,一个在80分钟内连拿两块金牌的姑娘刷爆热搜。不仅如此,她在东京奥运会参与的6个项目中获得了2金2银,是本届奥运会获得奖牌最多的中国运动员。
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国争光,在国际赛场上勇攀高峰,为祖国和人民赢得荣誉,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竞技体育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优化运动项目布局,推动开放竞争办队,引导职业体育发展,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为国争光贡献度不断提升,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陈若琳、蔡赟、许安琪、惠若琪、张常宁、龚翔宇、赵帅、张雨霏、尤浩、盛李豪等江苏健儿在奥运会等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十年来,江苏积极探索和创新省优秀运动队联办共建机制,推动省、市、校、企、俱乐部、协会联办共建优秀运动队,成效明显。江苏男子手球、女子垒球、女子手球分别实现全运会四连冠、三连冠和两连冠,男子棒球首次登顶十四届全运会,女足实现了锦标赛、女超联赛和足协杯大满贯,女排先后获得十三届全运会和排超联赛冠军。
十年间,江苏竞技体育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对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雨霏姐姐是我的偶像,看到她夺冠,我特别激动与自豪!瞬间给了我强大的信心和力量,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信念与梦想。”徐州市游泳队的小队员杨堇然说。
近年来,江苏上下联动大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强化体育育人功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坚持不懈抓好阵地建设,2021年出台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标准和评估细则,推动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建设,补全织好业余训练网络,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入推进“5621”计划(每个县、市、区、重点发展5个项目,每个项目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在全省学校布局业余训练项目,扩大业余训练覆盖面,今年内将全面完成布局。每年举办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赛事近100项次、参赛运动员超过2万人次。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营和“小巨人优苗”培训,创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26家,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3家,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0家。
2021年3月,江苏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体教融合工作步入快车道,青少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体育锻炼。2021年7月,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江苏多地多校推出课后体育延时服务。“我们希望通过普及的体育教育,更好地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养、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同时,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范围,从中选拔出更多的好苗子。”南通市海安实验小学校长周振宇看着操场上参加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孩子们说。
这十年,江苏竞技体育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未来,带动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用体育精神引导青少年参与体育、热爱体育,树立积极乐观、阳光自信的生活态度。未来,江苏将继续发挥竞技体育的独特作用,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在为国争光、为省添彩作出更大贡献中,展示“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综合竞争力。
体育产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6月17日,苏州体育消费节在十全街拉开帷幕,马术、滑板、射箭、皮划艇、卡丁车等十多家体育企业在十全街摆起了摊位,吸引了不少市民上前拍照、咨询、体验。这是苏州为促进体育经济、释放体育消费活力,结合体育惠民消费行动打造的系列活动,未来还将举办多场。“上半年疫情反复,给生活带来了很多影响。今天来到十全街觉得热闹又新鲜,这么多体育项目,大人孩子都玩得很高兴。”苏州市民王先生说。苏州体育消费节也是江苏体育产业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多地因地制宜进行政策创新、促进体育消费的具体体现。
十年间,江苏坚持市场主导,注重从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端刺激同步发力,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动体育服务业补链、强链,持续促进体育消费,激发体育市场活力。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自2011年以来累计安排9.95亿元支持1245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319.6亿元,财政投入乘数达1:32.1。南京、苏州、常州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31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2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53个项目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012年起协同打造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等一批品牌活动,扶持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引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连续7年发放中央和省级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从2017年起连续5年累计发放体育消费券2.6亿元,引导和带动群众体育健身消费。
政策的引领,带来的是市场的繁荣、消费的增长。近年来,江苏体育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6年的3154.0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881.8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1.7%,总规模约占全国1/6;2020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1641.79亿元,占全省GDP的1.60%。体育消费进一步扩容提质,全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从2017年的1628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1971亿元,增长了21%;人均体育消费从2017年的2028元提高到2019年的2442元,占2019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9%。
市场主体是产业的核心。新冠肺炎疫情下,体育产业特别是接触性体育服务业受到持续冲击,江苏先后推出“江苏体育产业15条”“江苏体育产业9条”等纾困政策,全省联动开展服务体育企业“十个一”行动计划,支持帮助体育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全省体育产业健康稳步发展。2020年以来,江苏大力发扬“店小二”精神,建立了219个省、市、县(市、区)级体育产业政企沟通联系点,联合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设立“江苏体育企业金融贷绿色通道”,累计给予926家体育企业信贷支持9.9亿元,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平稳渡过难关。“疫情这几年,我们一个人都没走,在最难熬的时候,是政府的大力支持让我保住了团队,留住了根基。”江苏淮安星海辰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晓莉说。
这十年,是江苏体育产业增长态势喜人的十年,体育产业效益显著提升,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总规模位于全国前列。下一个十年,江苏体育产业将充分发挥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特点优势,强化政策引导、创新驱动,发展“体育+”“+体育”融合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助力江苏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江苏体育全面发展的十年。体育竞赛繁荣发展,体育科教成果丰硕,体育法治、体育人才、体育文化宣传、对外交流等工作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未来,江苏体育人将继续心怀国之大者,着眼发展大局,善于把握大势,推动体育改革发展,努力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为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探索新路径,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江苏省体育局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