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10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上部署了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有关举措。本报记者采访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王兆红、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丁云霞等体育产业领域专家,详细解读这一重要部署推出的背景及目的。
记者:目前我国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情况如何?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有何进展?
王兆红:青少年是冰雪运动发展的基石与未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以来,我国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冰雪运动参与率为17.93%,参与人数为0.53亿人。18至29岁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率最高,为35.60%,参与人数为0.7亿人。
近年来,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从高水平青少年队伍建设方面来看,以2024年1月举办的第四届冬青奥会为例,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6金9银3铜,共18枚奖牌的成绩,位于金牌榜第五位、奖牌榜第三位。冰上项目获5金7银2铜,雪上项目获1金2银1铜。冲金夺奖项目分布趋于平衡,拓展了项目覆盖面,“冰强雪弱”的格局得到一定程度扭转。在青少年高水平赛事建设方面,国家不断完善U系列赛事体系,搭建冰雪项目后备竞技人才选拔平台,为优秀的青少年教练员、运动员提供训练参赛机会。2023-2024赛季10场全国性青少年比赛和5场青少年训练营活动,参与人数和省市分布显著增加。10场青少年比赛参与运动员人数达816人,参赛代表队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5场训练营参与运动员人数达246人,参与代表队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
总体来看,冰雪运动普及成效显著,未来我国冰雪运动群众基础将进一步扩大,为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记者: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提升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特色化冰雪旅游”“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附加值”,以及“丰富冰雪消费产品”,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举措?
王裕雄: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既是做大冰雪经济规模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冰雪经济从原有传统形态不断转型升级的要求。上述举措既具有非常深刻的需求涵义,也从供给侧指出了冰雪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和丰富冰雪消费产品,一方面是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消费需求,包括冰雪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因此供给侧也必须要因应这种趋势,不断丰富冰雪消费产品,实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另一方面,差异化、特色化、丰富化的过程也是中观层面产业附加值得以提高、微观层面市场主体不断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抓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冰雪运动快速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与文化、旅游、商业等各种业态的融合,实现了对传统冰雪经济形态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尔滨”出圈等现象级消费事件。根据大数据测算,2024年元旦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均达历史峰值,在此过程中一大批市场主体也找到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各种融合性冰雪消费产品将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亚冬会在内的一大批冰雪赛事的举办还将继续引领“跟着赛事去旅行”的冰雪消费热潮。
记者:高质量的标准体系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研究体育标准化方面的专家,能否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冰雪标准体系建设情况?
丁云霞:近年来,为引导、激励、保障大众冰雪运动广泛开展,我国政府部门、相关协会等主体持续推进冰雪标准的制定和完善,特别是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冰雪标准化工作加速发展。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涵盖冰雪运动场地、冰雪赛事运营、冰雪装备制造、冰雪从业人员资质等多个方面的冰雪标准体系,为冰雪运动的普及和产业化提供了政策和技术支持。例如,2005年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第6部分:滑雪场所》包括滑雪场所从业人员资格、场地设施设备、卫生环境管理、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今年10月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滑雪场所的运行和管理规范》对滑雪场所运行管理行为进行了规范。中国滑雪协会组织制定了《中国滑雪场所管理规范》,引导滑雪场所加强行业自律;发布了《关于滑雪者安全行为的倡议书》,倡导滑雪者文明滑雪。北京、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山东等地已制定滑雪场所地方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本地区滑雪场所建设和运营管理。
未来,随着国内外交流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冰雪标准体系将继续深化,将会涵盖更广泛的冰雪运动类型和场景。冰雪标准体系将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健康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冰雪运动安全、推动冰雪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