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第一届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上海站比赛落幕。正如本届赛事的主题“角逐未来”,长三角聚角成势,正在书写青少年体育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为有源头活水来,新篇章从篮球入笔,以青少年三大球赛事创新为引领,以服务“三大球”振兴大局为主线,擘画着长三角青少年体育一体化合作蓝图。
扩大赛事供给 让更多青少年有比赛可打
近年来,我国三大球项目经历了诸多考验,也面临很多问题和瓶颈。尽管各队情况不尽相同,但“后备人才难挑大梁”却是共同现象。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始终离不开竞技比赛这一重要抓手。此次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上海站比赛期间,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司长姜庆国表示,长时间以来,影响三大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少年赛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成体系。在此背景下,2024年应运而生的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社会反响强烈。与此同时,“我们要推动青少年赛事供给,扩大赛事影响力。”鼓励和支持高铁圈半径一个半小时的区域,如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积极办赛,“通过扩大赛事供给,让更多青少年有比赛可打,以赛代练,更好更快提升对抗性。”
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此番启动,除依托“高铁圈一个半小时”的交通便利优势外,也有比较好的后备人才厚度为支撑。CBA联赛的36支队伍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球队有6支。不只是在高水平联赛,2024年全国U15、U17青少年篮球联赛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球队也占了三分之一。“长三角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篮球人口。”中国篮协竞赛改革专家组成员、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张琪指出,这里还有丰富的品牌赛事资源,如浙江省、江苏省都有自己的男子篮球超级联赛,上海有市篮球冠军联赛,安徽有俱乐部超级联赛,如今还增加了针对青少年的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立足篮球人口,赛事体系搭建得更加完善,提高竞赛质量,也有利于更多后备人才的育成。
这样的办赛初衷,也得到了参赛队员和教练员的一致认可。“这次比赛各支队伍的水平都很高,能有这样大的平台,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和不同地区的队伍交流和学习,磨炼自己、磨炼队伍,感觉很激动。”首届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首日赛事结束后,来自上海向明中学的女篮队员陈端贤说。
凝心聚力 共谋一体化发展
扩大赛事供给的同时,也要把好赛事“质量关”,擦亮赛事IP,打造区域赛事标杆。
赛事期间,围绕“凝心聚力,共谋长三角青少年三大球发展”主题的长三角青少年体育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姜庆国表示,推进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及区域青少年体育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三省一市体育部门要深刻把握赛事承载的体育强国建设使命,着力挖掘篮球等“三大球”后备人才,为国家竞技体育发展输送优质新生力量。同时,深化协同机制,守牢赛风赛纪底线,筑牢安全屏障。创新宣教融合,以赛事为载体,联动长三角红色教育资源,将“四个自信”教育融入赛场内外,深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立足长三角一体化优势,推动赛事共办、资源共享,构建长效区域协作机制,全力培育长三角青少年“三大球”品牌赛事。
会上,长三角各省市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还围绕“十五五”期间长三角青少年体育协同发展目标,探索以机制创新推动区域深度协作,包括建立长三角青少年体育年度会商机制,重点围绕赛事体系共建、后备人才培养等关键议题,推进跨区域政策衔接与资源统筹配置。通过足球、篮球、排球项目联动发展,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杆性赛事IP,并适时发布年度长三角青少年体育竞赛赛历。
深化体教融合
共寻可复制的自驱力
本届赛事的16支参赛球队呈现了我国目前的几种青训模式。各地派出了省级、地市级体校的共九支队伍,构成了半壁江山。此外,上海久事、浙江广厦派出俱乐部青年队;安徽合肥等队伍,以城市的名义报名参赛;上海南模中学、上海向明中学以学校身份报名参赛。
来自不同青训模式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与此相关的管理者、参与者,如何找到内生自驱力,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篮球人才?赛事期间,一场以“可复制的自驱力”为主题的长三角青少年篮球发展对话分享会上,与会嘉宾纷纷献计献策。中国篮球协会竞赛部部长肖红安指出,在中国篮球的青少年人才培养体系中,传统体校面临留人难,职业俱乐部偏功利化,青训投入仅占总支出的3%至5%。“大量的后备人才,是在学校。”他说,校园篮球也面临训练保障和水平较低、高水平教练员匮乏、综合保障能力不够、成才率低等挑战。这些现状的改变,需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统一技术标准、教练认证体系及完善赛事体系。
来自浙江临海的回浦中学党委书记王卫兴则站在学校视角,提供了“回浦经验”。自1982年组队以来,回浦男篮经历40多年的厚积薄发,在过去两年里七夺全国冠军,除做好“抓选材、育梯队、促训练”的体教融合工作,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的传承发展做得很好。”他说,这些年来回浦的教练都是从回浦毕业,大学毕业后再回到回浦来执教。“每一位球员都有回浦情结,这就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