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份《职场运动白皮书》引发各界热议,《白皮书》显示,“90后”职场人士每天运动5000步以下的人数比例高达49%。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军表示,运动量偏少是现代人的通病,“90后”作为当今职场的中坚力量,也因为缺少科学的健身指导、健身场地稀缺成为“缺练”的重灾区,当然这也与工作小环境以及社会整体体育锻炼氛围不足有关。“引导锻炼最难的其实是改变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是生活习惯问题,是对健康的认识问题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问题。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仅需要指导,更需要陪伴,需要人文环境。”郭建军说。
“安全、有效、可持续是业界公认的衡量运动质量高低的指标,但说到‘缺练’的群体,已经不是锻炼是否安全、是否可持续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始的问题,这需要心理上的转变。说白了,很多人都知道运动锻炼的好处,但却忽略了不锻炼的坏处。长期在职场高压的情况下工作,很有可能导致颈椎、脊柱疾病,另外肌肉力量、骨骼都可能产生问题。”郭建军表示。
谈及具体解决方案,郭建军毫不犹疑提出“体医融合”:“要让医生更多参与到体育锻炼的全过程,包括运动前的运动风险筛查与评估、运动中的运动风险监测及急救保障措施、运动后的效果评估等,另外根据受众不同的情况,给出相应的锻炼建议、运动处方,但这同样需要医生接受相应的培训,拥有开具运动处方的资质,还是回到了体医融合问题上。”
之所以强调医生在引导锻炼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是因为医生群体多数人拥有得天独厚的话语权优势,医生群体在进行健康教育,强调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的过程中有着其他群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另外其专业身份也有助于保证运动更合理、更安全。
“具体操作层面说,职场‘90后’人士锻炼从满足身体对运动的基本需要出发,个人的运动内容,应该满足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全部的身体部位,包括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都要安排运动。其次是全部的运动健康要素,包括心肺耐力运动、各大关节的抗阻力运动、各大关节的拉伸运动等。还包括全部的运动强度,低强度的效果与高强度的效果不同。高强度的效果不能被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所替代。”郭建军强调。
“无论如何,关键还是要让更多人树立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唯有如此,才能营造更好的锻炼人文环境,带动职场‘90后’以及更多群体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作出每个人应有的贡献。”郭建军说。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