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全运会,是陕西的使命;利用全运会发展体育产业,则是陕西的机会。自获批承办十四运会以来的五年期间,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全民体育热潮,陕西体育基本面得到全面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八成以上,体育产业规模增长近三倍。全运会所释放的“生产力”,不仅为陕西体育产业提供了一个最前沿的“练兵场”,更催生出一批赛事运营、体育制造、规划设计、电竞体育等细分领域的企业,助推陕西体育产业走向精细化、专业化、市场化。随着“后全运会时代”的到来,陕西在发挥全运会长尾效应的同时,如何进一步从顶层设计着手布局,同时结合西安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等战略赋能,继续做强做大体育产业,成为当前亟须重点考量的命题。
全民全运的“刺激”
2015年12月29日,陕西获批承办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随后,《陕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发布,陕西体育事业自此进入了一段提速发展的时期。
一大批体育基础设施破土兴建。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陕西省建设全运惠民示范工程、重点工程86处,县级公共体育场馆8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工程5117个,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多功能健身场地8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07平方米增长至1.97平方米,增长84.1%。最重要的是,陕西逐渐拥有了一批高标准的体育竞赛场馆,如西安奥体中心是按照国际标准建设,融合多项世界先进技术,主体育场容纳6万人,可举办16个项目的国际级比赛,能够实现冰场和篮、排球场地的快速转换。
并且,在“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系列举措之下,全民体育意识与消费习惯正在不断改变,体育运动逐渐深入人心。除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赛事衍生领域,十四运会特许商品、冰峰饮料十四运会定制罐等产品的出现,也不断释放着十四运会的赛事经济效应。当然,全运会赋能效应绝不止于当地体育市场,甚至可以显著影响区域经济的整体数据表现。此前,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结束后,山东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4%左右。
“后全运会时代”的“机会”
对于陕西体育产业的后续成长性,业内人士普遍保持乐观。以省会西安为例,“七人普”数据显示,西安人口总量已接近1300万,成为事实上的超大城市。最主要的是陕西高校众多,有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再加上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发展体育的良好基础。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领域,陕西正在借助全运会不断发力。学校竞赛体系方面,陕西的大学生运动会,主要以田径为主,其他领域鲜有涉及,还有很多可发力之处。以日本大学生赛事为例,东京湾每年举办的箱根马拉松赛,就是当地的11所高校组成的比赛,如今已经发展为全球知名赛事。此外,精品赛事打造方面,陕西亦有很多机会。“十三五”时期,云南立项的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项目等“国字号”赛事项目接近100个,陕西不到20个。体育产业作为绿色、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发展的重点。陕西也不例外,此前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就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全运会的举办,给了陕西体育产业更多的机会,但如何抓住“后全运会时代”的机会,向千亿目标迈进,对陕西体育产业而言,更为重要。比如,如何依托场馆和体育设施把体育产业做强做大、未来的全运村转型问题等。
西安体育学院经管学院院长杨涛认为:“全运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地方体育机构场馆设施得到了升级,有利于地方体育事业发展,奥体中心也会成为未来世界大赛优选地。一些好的赛事可以作为陕西体育的精品赛事,传承下去。比如,安康银湖承办了水上马拉松赛事,这个项目作为传统赛事保留下来,有利于银湖景区凝聚人气。此外,全运会积累了一些赛事运营经验,这也为后续引进国际新赛事及本土赛事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但杨涛同时指出,陕西要打造体育强省,仅仅依托全运会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从顶层设计,各个地市进行差异化发展,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确定主导产业,让体育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如陕南要以生态体育为主,陕北要聚焦红色体育,比如以“重走两万五千里”为主题的体育竞技,关中则可以发展综合性的体育产业。
“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体育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都有关联性,与文化、旅游、康养都可以融合。”杨涛表示,“以旅游来说,陕西是一个旅游大省,体育旅游产品是对旅游的一个丰富化,通过体育赛事的植入,可以拉动旅游业的发展,对景区的发展是一个促进作用,这也是陕西体育产业的机会。”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