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儿童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梦想的实施者,其体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紧密相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将青少年作为重点人群,实施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2021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再次强调了“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
家庭体育包含家庭体育活动和家庭体育教育两方面。家庭体育活动即家庭成员自发组织和参与的,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促进家庭稳定的体育活动。家庭体育教育包含父母教授子女良好的生活秩序、清洁的卫生习惯、正确的生理卫生知识、体育运动的参与观念和安全观念等等。人的身体活动和锻炼行为的区别主要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一些研究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主要归咎于学校和政策,往往忽略了家庭因素,而家庭原因正是形成这一区别的关键根源,且具有持续性的效应。有研究表明,家庭中体育器械数量、多样性、可用性以及家长本身的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对孩子体育锻炼的鼓励支持策略与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行为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言传身教的老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在不断模仿家长的行为、思想。家庭中父母的体育态度对培养儿童青少年锻炼行为、形成的各种习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十四五”时期,中国应加强家庭体育宣传,形成正确的家庭体育观,推动家庭体育科学化、常态化、多元化,让家庭从小培养儿童的体育习惯,从而推进青少年体育促进计划。
一、家庭体育培养儿童青少年体育习惯
家庭体育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父母的期望形成了子女参与体育活动的理念,父母会依据这种期望采取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思想,从而影响其体育行为。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能影响儿童青少年参与某项活动的期望,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及活动选择。有的家庭奉行不运动主义,家庭自身也没有什么体育活动,其子女受父母影响,对体育的兴趣不大。甚至有的家庭,在儿童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时,完全禁止其参与任何体育游戏,亦会令该儿童逐渐对体育敬而远之。反之,父母觉得体育很重要,自己孩子的运动能力不错,儿童青少年也会对参与运动评价很高,且乐意持续地参与体育活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排队长朱婷2020年“两会”的提案是《体育教育“关口”前移,启蒙从学龄前儿童抓起》,并以其队友举例,“从小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球,因为喜欢才选择投入专业训练”。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父母年轻时喜欢体育的程度、父母现在参与体育的态度及其运动技术水平、父母的体育价值观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较大,其中父母对子女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中国应重视家庭体育、重视父母作为家庭体育教育者的身份,积极向父母进行家庭体育宣传和推广,鼓励各种家庭体育活动,同时还需要向父母普及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从家庭方面鼓励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体育习惯并伴随终生。
二、家庭体育改善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学校和家长应引导学生科学利用课余时间。《意见》出台以后,学生的学业压力减轻,课余时间增多,家庭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将逐渐增大。
中国儿童青少年时常因缺少父母的监督而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家庭体育可以改善这种生活方式,促使儿童青少年课余生活向健康化方向发展。家庭体育的实现途径很多,可以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具体活动,亦可以是非身体运动为主的智力游戏,也可以是体育文化鉴赏和体育竞技观赏,还可以是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等。父母在自己体育理念的指引下,决定着是否为子女提供家庭体育装备,也会在选择居家时是否关注周围的体育设施,这些是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能否改善的物质基础。同时,父母也会在自己体育理念指引下,进行家庭体育,如是否和子女共同参与家庭体育活动,是否观看子女参与体育活动,鼓励、支持、督促或限制子女进行体育锻炼等等,这些对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改善起着促进性或抑制性的作用。在督促社会各界提供多元化家庭体育服务的同时,政府还应协同学校、体育培训机构一起,加强家庭体育宣传,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机制,共同引导儿童青少年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家庭体育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其能帮助儿童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有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体育活动,对人的心态有很大影响,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纲要》中明确要求“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学院教授陈凤珍在走访了邢台市的中小学后,提出广大教育者应高度重视“体育课在促进学生身心发育、激励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体育是人为创设的身体活动,其参与过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科学的体育教育、规范的体育行为能降低风险,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损伤。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辅助教育,家庭在体育的安全教育、体育运动的参与观念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也影响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在健全学校体育法规制度、完善体育保险机制的同时,政府、社会和学校应注重向家庭宣传体育在育人、育魂方面的作用,普及科学的体育知识,确保家庭体育教育的准确与科学,让家庭体育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处于审议阶段,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越来越重视对儿童青少年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将更加紧密结合。目前该审议稿中规定家庭有“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保证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的责任;县级以上主管体育的部门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家庭体育工作;体育场馆应当定期开展公益性家庭体育宣传、家庭体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开发家庭体育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加强家庭体育宣传,需要国家支持、社会协同。首先要加强家庭、学校、体育培训机构的联系与互动,让专业体育教师传授父母科学的体育知识和正确的体育技能;其次学校、社区、街道、体育培训机构可以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趣味体育游戏,培养家庭体育习惯;第三,相关政府部门、体育基地、体育培训机构及其他有关组织可以编写体育知识的小册子,最好以图画为主,派送到学校和家庭,指导家庭体育教育和活动;第四,学校、社区、街道、体育培训机构还可以互相联合举办活动,或者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举办活动,扩大家庭体育宣传范围。学校、政府、社会在帮助父母树立科学的体育观、鼓励支持家庭体育活动的同时,还需要保障家庭体育有足够的场所和为家庭体育提供高品质的设施,为家庭体育提供便利,让家庭体育更加持续。
父母的健康理念、体育水平对儿童青少年体育行为影响巨大。家庭体育有利于改善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让儿童青少年养成体育习惯,推进青少年体育促进计划。(成都体育学院 赵青)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