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体育课你听说过吗?在湖南湘江新区虹桥小学这已经成为常态。“在我们学校,学生每天早晨进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20分钟‘零点体育运动’,这样的设置特别受学生欢迎。因其被安排在第一节课之前,所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零点体育课’。”学校校长周琳介绍,零点体育课以趣味性、参与性、锻炼性为总基调,不仅设置了基本体能训练、趣味田径、跳绳、障碍跑、踢毽子等运动项目,还开设有校园吉尼斯挑战区,以及专门针对肥胖学生的训练营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的阅读力和专注力。”周琳说。
在虹桥小学,零点体育课只是体育课改的其中一部分。零点体育课、体育走班制、体育家庭作业、亲子运动会……这些关于体育的尝试在这里进行得如火如荼。周琳说:“我们希望学生可以通过接触不同的运动项目,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养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践行“体育是第一学科”
周琳介绍,针对学生身体发育不均衡、体育兴趣存在差异、专业技能难以熟练掌握等问题,虹桥小学从2018年春季开始实行体育走班制教学改革,确定“一二年级普修、三至六年级选修”的开课原则,设置足球、篮球、花样跳绳、健美操四大专业。三年级以上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后,依据技能水平进行分层分班,将每个年级的六个行政班分解成八至九个专业班进行小班化教学。
周琳表示,学校的走班教学要求同一年级同一时段上体育课,因此全校排课时,体育必须优先。
“要做到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同时考虑场地互不干预、资源合理均衡使用等因素,学校开始尝试在每天的第一节课安排上体育课,实实在在践行‘体育是第一学科’的理念。为提高走班制教学效果,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了足球、篮球、健美操、花样跳绳四个模块的校本教材。从课程结构、课时计划、课程内容、体育教材再到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改革,彰显了学生体育个性化、自主化,符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体育技能学习规律,为每位学生在小学阶段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创造条件,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周琳说。
从“体育+”到“体育×”
在虹桥小学,学校还将体育与其他课程及学校其他工作整合、融合,建立“体育+”“体育×”的学校体育课程模式。“体育+”即体育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比如在筹办学校第二届全员运动会时,美术老师主动在美术课中融入会徽设计内容,普及会徽设计要求,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语文老师组织学生撰写与体育相关的儿歌、童话、故事;数学老师带领学生研究体育活动或赛事中的数学问题;音乐老师为体育活动选择适合的配乐等。各学科教师都能将体育有机整合到学科教学中,既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又形成源于师生、服务于师生的校园文化建设。
相较常见的“体育+”,“体育×”是学校的另一项特色。在周琳看来:“‘体育×’就是体育与学校其他工作有机融合而开设的特色课程。比如学校将体育与安全教育融合,一方面设置‘运动伤害知多少’‘运动伤害自救与他救’等课程,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基本的自救互助方法,另一方面将防灾演练内容与体育项目相融合,在灭火器接力项目中,将灭火器的使用与接力跑结合。”
周琳认为,“体育+”“体育×”突出了学校大体育的功能和作用,为构建学校立体式体育教育模式提供了范例。
将体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不仅如此,学校还将体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倡导“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健康社区”建设,构建校家社协同共育的学生体育锻炼机制。“放学之后,家庭就是孩子校外体育运动的重要场所,学校号召家长‘让陪伴从运动开始’,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运动。一系列亲子运动搭建起一座家校沟通新桥梁,为学校教育工作开辟了新天地,也成为家长与子女情感交流的增温剂。”周琳说。
这中间发生了不少温情故事。学生楠楠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孩子。楠楠的班主任经过了解得知,孩子的妈妈在她成长过程中参与较少,母女俩比较疏远,因此主动邀请楠楠妈妈参加班级组织的亲子运动会“两人三足”比赛。运动场上,楠楠教妈妈怎样走得快,妈妈紧紧拉住楠楠一起向前奔跑,那一刻她们绑在一起的除了双脚,还有母女间疏远的心。“后来,楠楠妈妈对她的陪伴更多了,楠楠脸上笑容也越来越多了。”楠楠的班主任欣慰地说。
除了“健康家庭”,学校还参与到“健康社区”建设中,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互动。学校所属社区的体育设施购置尽可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运动需求,便于加强学生假期的体育锻炼管理。同时,学校与社区共同组织家庭体育打卡和竞赛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持续进行体育锻炼。家校社共同发力,协同开展体育活动,有力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居民在体育活动和竞赛中也变得更加团结和睦了。
如今的虹桥小学,从教室到操场,从校园到家庭、社区,从师生到家长,已经建构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体育,常态化学生体育运动已经形成。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