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浦东新区围绕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战略目标,坚持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多姿多彩,全民健身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市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全民健身氛围愈加浓厚,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动员有力、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新格局。
加强顶层设计 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当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为市民群众创造更为舒适安全的“家门口”健身环境。制定了《浦东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浦东新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浦东新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导则》《浦东新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经费补贴办法》《浦东新区街镇体育评估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全民健身工作相关政策措施。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绿化、旅游、商业和文化休闲相融合,因地制宜进行体育空间建设,尽最大限度增加体育设施供给。同时,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2016年至2020年五年来,累计投入7.4亿元全民健身工作经费。
推进“放管服”改革 充分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当地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有序、覆盖城乡、布局均衡,体育社会组织实现街镇全覆盖,全区现有法人类体育社会组织136家,体育团队数量达到26.7支/万人,形成了打破垄断、放开准入、统筹规划、整体协调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体制。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育资源开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体育公共服务领域,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提供新兴体育产品和服务。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制定体育社团配套评估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激发组织活力,提升服务水平。丰富全民健身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推广普及。通过有力提升体育社团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为推进全民健身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下坚实组织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保障居民“家门口”健身需求
当地形成了“市—区—街镇—村居”四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体系,拥有2家市级场馆,6家区属公共体育场馆,建成社区健身中心15家、社区健身苑(点)4340个,市民球场490个、市民健身步道155条,并建有3条特色步道和200公里慢行休闲道。各街镇均建有体育健身中心,100%的社区设立社区指导站,100%村居建有健身设施。截至目前,浦东新区共有体育场地1063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51平方米。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管理。场馆公益开放普惠民生,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全区264所(329个校区)公办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开放率达到95%,室外场地全部免费对外开放。
举办群众性赛事活动 满足市民多元化体育需求
近年来,浦东新区年均举办各类区级以上全民健身活动600多次,年均市民参与达50万人次。着力构建“市—区—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推进赛事活动系列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全民健身品牌多点开花。文体旅融合发展,赋予东岸滨江健康活力,着力打造东岸滨江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带,充分发挥滨江步道、望江驿、中华艺术宫等文体旅资源优势。
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全民健身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
浦东新区研究制定“浦东标准”,持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标准化运作,首创街镇(社区)体育评估机制,围绕体育活动、团队组织、场地设施、健身指导四个板块对街镇当年体育工作进行成效评价,增强街镇参与体育工作的主动性。加快数字化转型,研究建设综合信息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体育场馆智慧化改造。研究开发浦东新区游泳场所综合监管平台,通过实时智能监控经营许可证期限、救生员在岗情况等风险点,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风险,最大限度保障健身市民人身安全。促进融合化发展,依托文体旅一家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促进全民健身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推动打造长三角全民健身一体化发展新高地。
图片来源:上海市体育局
扫码看视频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