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赛艇队和中国皮划艇队的科研工作一直走在前列。从里约到东京,中国赛艇和皮划艇触底反弹的“逆袭”更是少不了科研人员的功劳。从最初到队里进行研究生实习,到组建并带领完整的科研团队服务两支水上队伍,十几年的时间,资薇博士见证了科技工作助力中国赛艇皮划艇运动发展的整个过程。
资薇(左)与同事进行交流
2006年,资薇作为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的硕士研究生,第一次来到中国皮划艇队完成自己的硕士实习。2007年已经在清华大学读运动训练博士的他,又加入中国赛艇队,跟女子单人艇做科研,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时候的体育科研工作,一方面比较简单,更多只是关注一些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另一方面,教练员对科研结果也只是常规的参考,并没有系统性地充分运用。
在资薇看来,科研人员做好运动队伍的服务工作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教练员如何看待和运用科研数据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这是需要教练组与科研团队相互磨合的一个过程。资薇说:“教练员长期带运动队,难免会有一些思维的定式,科研的数据其实是给了教练们一个不同的视角,以科学的数据来辅助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在这一点上,这届国家队与科研团队合作非常融洽。“从提供数据到用上数据,再到受益于这些科研数据是一个过程。我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这个过程。”资薇说,队伍运动成绩的大幅度提高,是科技助力的自然结果。
近两年,中国赛艇队和皮划艇队的训练模式有了很大变化。从2018年开始,队伍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种比赛。2018年年底,队伍在美国进行训练,尝试了许多先进的训练方法。此后转战欧洲,整个2019年基本都在海外训练和比赛,与世界强队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科研团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多地与世界强队竞技和交流,我们也趁机充分利用资源邀请各方面的专家来到队里。”资薇介绍,他们邀请了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专家到队内进行指导,请生物力学专家完善了队内相关方面的测试系统,由西班牙的训练周期专家为两支队伍设计了周期标准,还有包括前英国队的训练主管等在内的专家也给中国队的训练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指导。这样大量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是赛艇皮划艇队此前没有过的经历,同时也建立和完善出了一支与世界强队不相上下的科研队伍。
如今的竞技体育,早已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而是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较量。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单靠埋头苦练的时代早已不再,科技在提升运动成绩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育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体育的竞技不仅仅是运动员的角力,同时也是科技的角力,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所以我认为在竞技体育的国际舞台上,科技工作是相当重要的。”资薇说。目前,赛艇皮划艇队队内科研等方面的水平与世界强队相差不大,比如硬件设施和理念,基本能够和一些世界强队并驾齐驱。“当然,不能说各个方面都比别人领先。在某些方面的具体落实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皮划艇的生物力学测试设备上,据我所知,国外已经有了皮划艇的相关实船生物力学测试设备,但是并未在市面上公开。所以我们得自己在国内找有能力且愿意合作的单位进行研发。”在资薇看来,科研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十多年的赛艇科研工作,资薇终于看到自己直接参与的项目在世界大赛中夺冠,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这也是他最感骄傲的时刻。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