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妙手仁心,悬壶济世。在国家举重队中,队医们每天专业、敬业、兢兢业业地工作,对运动员进行康复治疗保障。正是有了他们日复一日辛勤的工作,大力士们才能不断挑战极限,在国际赛场展现中国力量,扬我国威。国家举重队医务组组长高顺,就是其中一员。
资料图
国家举重队队医们日常工作繁忙又充实,队员们通常每周平均9堂训练课,每堂课2至3个小时。训练中队医们全程都要站着,不能坐,还时不时要给运动员加减杠铃片,非常辛苦。在训练前后,队医都要帮助运动员拉伸、踩压,训练中运动员一旦有肌肉不舒服的情况出现,队医要马上进行按摩。而晚饭后才是队医们最繁忙的工作时间,基本要从19点持续到22点,帮助运动员做全身按摩,并针对每位运动员的伤病进行多种方式的治疗。
作为医务组组长的高顺,在训练中不能只待在一个点,他要不断走动,观察运动员哪里不舒服,不能让他们因为伤病而影响训练。“白天在训练中不断观察运动员的动作、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晚上治疗才能更有针对性。也要提醒运动员的分管队医哪些部位需要重点保障,一些急性损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产生迁移,变成慢性损伤和疼痛,那样运动员就没有办法及时康复。如果运动员出现伤病,队医要清楚这个伤病是如何产生的,损伤机制如何,才能给予教练员训练方面的意见。”
东京奥运会前,每天高顺都围绕李雯雯、汪周雨、廖秋云、吕小军等几位重点运动员在转,晚上的工作时长达到3至4个小时,忙到夜里23点都是常态。每天给李雯雯做完按摩后,高顺都是一身大汗。“雯雯情况比较特殊,她体重偏大,超过150公斤,我们其他队医体型比较小,所以由我进行保障。”高顺身高1米75、体重95公斤,为了保障好李雯雯,他还不能轻易减肥。“我要维持这个体重,否则力度按不进去,只在表皮上游走,刺激不到深层肌肉。给运动员按摩需要一种有穿透力的柔中带刚的力度,保证运动员在舒适的情况下还要有治疗效果。”在按摩时,高顺更加注重运动员肩、腰、膝盖等几个大关节部位,因为它们是举重最重要的发力点和支撑点,损伤的概率也很大,要做好全力保障。科学的按摩治疗还要因人而异。“像吕小军有时候感觉不太疲劳时,我就不会按太久,因为按的太多肌肉太松散了,反而会影响运动能力的积累,起到负面效果。”高顺说。
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都要与极限重量“过招”,突发伤病在所难免,这时队医的诊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令高顺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比赛,是2019年芭提雅举重世锦赛男子81公斤级决赛。“当时吕小军在抓举开把165公斤试举时,出现了一个抢接杠铃的动作,导致腰肌拉伤,小关节紊乱。他本身椎间盘第三、四节往左边突出,第四、五节往右突出,但是平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因为两边基本平衡了,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防御。这场比赛抓举结束后,他说感觉腰是空的,脚抽筋,屁股发麻,疼痛难忍。”当时高顺立刻帮助吕小军进行冰敷,根据他的症状查找问题,这种紧急情况下临时吃止疼药都等不及药物起效。“我跟教练说先尽量把诊治时间延长,才能把痛感减轻。我们马上进行小关节侧扳复位,用肌贴、弹力带进行腰部加固,再加上运动员本身上场也会使用腰带,达到双层加固效果。”正是高顺在紧急情况时做出正确诊断,帮助吕小军顶着腰伤,最终在挺举中实现打破世界纪录夺冠的壮举。“这样的诊断还是基于常年跟踪和密切关注运动员的训练,对他的伤病情况很了解。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出现那个情况肯定懵圈。当天晚上我给他进行了及时的针灸治疗,吃了抗炎止痛药,第二天他的症状减轻了很多。”
在高顺看来,队医日常需要不断学习,更新医学知识储备,为此他订阅了很多医学杂志,还与时俱进地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通过比如“3D BODY”等应用程序,以及各种运动医学微信公众号等随时学习和查阅,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运动员做好服务保障。“队医通过康复治疗能不断拉近与运动员的距离。这项工作对运动员取得成绩的影响也很大,看着他们在赛场上夺得金牌,我们也会很有成就感。”高顺说。
致敬这些默默耕耘的幕后英雄,正是他们托举起了运动员的冠军梦。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