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页>要闻>正文

新中国体育70年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19-09-24    作者:苟仲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体育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中国体育70年,是一部彻底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改变中国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是一部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历史;是一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气提供强大正能量的历史;是一部壮大体育产业力量,提高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体育产业逐步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的历史;是一部促进国际体育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友谊,促使中国体育不断走向世界的历史。回顾新中国70年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格外自豪,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体育事业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为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把体育摆到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复兴的高度,指明了体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从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铿锵誓言到豪取“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创造的“女排精神”、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到中国奥运军团稳居奥运会金牌榜奖牌榜前列、从实现百年奥运梦想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今天我们正在筹办的精彩、非凡、卓越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的跨越发展折射出进步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映射了人民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体育不仅是争金夺银、振奋精神,不仅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更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要从新中国体育70年发展的历程以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认识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肩负起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重任。

旧中国积弱积贫,民弱国穷,被世界列强讥讽为“东亚病夫”。毛泽东同志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提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1908年,《天津青年》发表文章,向国人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道出了在列强环伺下中华民族不甘落后的心声。1932年,刘长春“单刀赴会”,参加了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比赛结束后,因路费不够,在当地华侨的捐助下才回到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国民体质羸弱,运动水平低下,专业人才匮乏,体育场馆凋敝,中国没有产生过一名世界冠军。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迅速把发展体育事业摆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不到20天就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商议新中国体育发展事宜,提出“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的工作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事业由团中央领导。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方向。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全国体育事业发展。一个由体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具体实施,分工合作、高度集中的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形成了国家办(体委)、部门办(各行业系统)、单位办(机关、企业、厂矿、学校)相结合的组织实施系统。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管理体育的职能部门,担负起国家发展体育运动的责任;增加体育事业拨款,兴建体育场馆;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组建优秀运动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体育科学技术,增添体育发展活力;创办体育报刊,加大体育宣传;建立体育学校,培养体育人才等等,使新中国体育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有了较快发展。焕然一新的中国体育人像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开始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崭露头角。

新中国体育在发展之初不可避免地受到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出现波折。由于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内少数势力持顽固的反华立场,我国于1958年被迫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的联系。十年“文革”期间,体育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各领域发展受到极大的挫折。但中国体育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开展工作,体育事业在曲折中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1979年,根据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奥运模式”成功解决了在国际奥委会和其他国际体育组织中的涉台问题,恢复了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改革开放的中国回归到国际体育大家庭中,为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1980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冬季奥运会,1984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首次组队参加夏季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奥运会为核心的奥运战略,制定和实施了奥运争光计划。1984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极大地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影响。1992年,红山口会议开启了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历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体育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加快推进,设立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作为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办事机构,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对我国运动项目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1年,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中国体育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为筹办好北京奥运会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体育工作作出战略部署。与此同时,全面实施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并全力开展奥运备战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体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和热门话题,中华大地掀起了持续不断的体育热,体育的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充分彰显,成为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华彩篇章,为我国体育事业留下了丰厚的奥运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体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把体育事业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谋划,体育事业改革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行政、事业、社团、企业四位一体的弊端,努力构建小政府、强社团、大社会的体育发展新格局。“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坚持开放办体育的理念,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宽准入,优化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不断推动足球改革向纵深发展。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奥运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稳步推进。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成为世界唯一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W_42073207_19091721_by.jpg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体育系统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制约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为重点,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构建齐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和人民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构建覆盖全体、突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机制,创新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机制。以落实奥运备战为重点,大力推进竞技体育改革。创新国家队管理模式,强化目标管理、扁平化管理,组建复合型教练团队,以运动员为中心,以教练员为首要,以做好各方面保障为基础,构建高效奥运备战工作体系。以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提高体育产品供给能力,降低门槛,放宽准入,向社会和市场释放更多体育资源,激发民间资本投资体育的活力,实施“体育+”行动,积极推动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

几代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七十载风雨兼程玉汝于成。70年来,广大体育工作者前赴后继、奋勇向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体育发展奇迹,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70年来,我国体育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

(一)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旧中国的体育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工具,人民大众几乎没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和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广大人民群众以空前的革命热情投身到群众体育中去,实施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掀起了开展广播体操的热潮,体育场馆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村体育欣欣向荣,国民体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1959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的举行,掀起了全国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近亿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广播体操、运动水平等级等制度不断完善。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成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跨世纪纲领性文件。2009年,国务院批准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理念和实践的重大飞跃。

W_47231363_16041022_xwh.jpg

70年来,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民健身意识极大增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4亿,占比达到35%,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0%以上,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7岁。健身设施遍布城乡,我国体育场地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982个增加到现在的31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2平方米,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到全国近90%的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民健身组织广泛建立,全国共有体育社会组织4.73万个,城市社区全民健身站点平均已达每万人3个。群众性赛事活动丰富多彩,以马拉松为例,2018年中国境内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规模的赛事(参赛规模800人以上路跑赛事、300人以上越野赛事)共计1581场,涵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285个城市,全国累计马拉松参赛583万人次。全民健身指导人员队伍日益壮大,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5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68名。

(二)竞技体育,成绩辉煌。新中国成立前,大多数运动员缺乏良好、系统的训练,体育运动水平低,竞赛成绩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逐步发展,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体系,主要包括由三级训练网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优秀运动队的管理模式、“三从一大”为核心的训练模式、“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竞赛模式和“缩短战线、确保重点”的发展模式。适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从形成、发展,到不断完善。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高,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抛向了太平洋,中国体育健儿捷报频传。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体育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创造出中国体育新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到50年代末,我国运动员不仅全部刷新了1949年以前的全国纪录,还在航空、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等18个项目中取得了39人31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1956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为新中国创造了第一个世界纪录。1959年,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获得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1960年,我国登山健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奇迹。1984年,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新中国第一枚奥运会金牌。1984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首次组队参加夏季奥运会,取得位列金牌榜第四位的优异成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又一次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冬奥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5枚金牌、11枚奖牌,冬奥会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亚洲,从1982年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开始,中国已经连续10次蝉联亚运会金牌榜首位。截至2018年底,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等各类国际大赛中,共获得世界冠军3458个,奥运冠军237个,创超世界纪录1332次。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育舞台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优异表现,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的崭新形象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成为中华民族凝心聚气的强大力量。其间涌现了一大批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英雄集体,如长盛不衰的中国乒乓球队、“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勇攀高峰的中国登山队、被誉为“梦之队”的中国跳水队、赢得中日围棋擂台赛的中国围棋队等,优秀运动员更是数不胜数。体育健儿们创造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激发了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三)申奥成功,百年梦圆。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包括积极申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运动会。在亚运会闭幕式的看台上,人民群众自发打出了“亚运成功、众盼奥运”的横幅。1993年,我国首次申办奥运会,但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北京以两票之差与2000年奥运会失之交臂,但奥运会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

1998年11月,北京正式宣布申办2008年奥运会,并提出“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向往和自信。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群众自发涌上街头,共同庆祝中华民族奥运梦圆的时刻,尽情表达着发自内心的喜悦。申奥成功是我国繁荣富强光辉历程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完成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履行了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载入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史册,也载入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史册,成为中国体育的永恒财富。

W_12182151598691082AMM_2727.jpg

(四)青少年体育,生机勃勃。青少年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立了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建立新中国体育教育制度以及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和竞赛制度,采取措施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颁布实施。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把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战略位置提升到新的高度,更加突出了青少年体育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设立青少年体育司,青少年体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不断健全,青少年体育活动蓬勃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规模持续扩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目前已有8567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目前已有3809个。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从1955年起步时的3所发展到现在的2037所,各级各类体校在训青少年运动员从最初的550人增加到现在的46万余人。全国已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18所,校园足球试点县(区)102个,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43个,青训队伍200余支,开展青少年足球项目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03所。

W_17071558_19082200_ljm.jpg

(五)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从无到有、逐步兴起的。1985年,原国家体委提出了“以革命化为灵魂,以体育科学化和社会化为两翼”的改革指导方针,使过去由单靠国家投资向以国家投资为主、社会多方筹资转变,体育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体育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育产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1993年,原国家体委制定《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明确了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政策措施。到上世纪末,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技术培训与咨询、体育旅游等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多年来持续上涨,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2万亿元,增加值为7811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94%。无论是产业总规模的增速,还是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均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速。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引领,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传媒、体育用品制造和贸易等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以竞赛表演业为例,2013年以来,我国各类体育赛事数量快速增长,全国性以上体育赛事每年都超过1000场,其中,国际性体育赛事每年都在200场以上。北京马拉松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网球公开赛、国际汽联F1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等,均已发展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顶级品牌赛事,中华龙舟大赛、中外武术散打争霸赛等民族品牌赛事日益成熟,“谁是球王”等群众性体育精品赛事不断涌现。为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务院自1994年起批准发行体育彩票,截至2018年底,体育彩票销售累计达17292亿元,筹集公益金4536亿元,不仅对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社会保障和其他公益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体育领域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围绕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体育领域其他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体育文化不断繁荣。体育文化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等深入人心,体育文化对民族、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体育文化阵地不断扩大,学术研究平台不断丰富,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博物馆107家,共举办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9届、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7届、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12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已成为国际性体育文化交流平台。体育影视、体育文学、体育美术、体育摄影、体育动漫、体育游戏等方面精品进一步丰富了大众的体育文化生活。

体育对外交往日趋活跃。70年来,体育始终走在中国对外交往的前沿,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促进体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外交僵局,书写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佳话。70年来,我国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体育友好关系,与100余个国家签署了双边体育合作协议,与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及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对外工作不断深化,体育成为“元首外交”的新亮点。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通过体育助推国之交、民相亲,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开放自信、友善包容,用体育谱写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体育主动配合国家外交大局,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广泛参与“金砖”“上合”等多边国际合作机制和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体育人才不断涌现。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竞技体育人才数量持续增长,质量显著提升。截至2017年,我国现役优秀运动员达25563人,教练员24912人,裁判员10余万人。体育人才文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优秀运动队运动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总计7596人,占总人数的29.7%,体育系统在岗专职教练员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23581人,占总人数的96%。各类体育人才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力量,迄今共有287人在66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439个职务。

体育科技持续发展。体育科技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科教兴体的观念深入人心。科技组织机构不断健全,体育系统专职科研机构已达60个,各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均建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高水平课题立项数量明显增加,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类的立项数量分别为724项和1118项。科技助力体育发展成效明显,体育科技解决竞技备战关键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先导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体育法治日益完善。伴随着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体育法治不断探索,为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建立起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实施为标志,随着《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全民健身条例》以及一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先后出台,中国体育发展步入法治化轨道,体育领域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至今,已初步形成了1部法律、7部行政法规、32部部门规章、203件规范性文件、269件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体育政策法规体系,我国体育事业进入了依法治体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体育事业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积累和形成了丰富可贵的经验。

(一)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坚强领导。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怀,在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及时明确政策、指明方向,在决定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上作出高屋建瓴的英明决策。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体育工作给予的亲切教诲,不但为中国体育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前进方向,也提供了巨大动力。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尤其是政治领导,为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凝聚强大力量。

(二)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70年来,中国体育始终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基本方针和任务,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直接面向民生,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交流情感、激励精神、丰富生活、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指导、体育文化,让全体人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坚持走适合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70年来,一代代中国体育人艰苦探索,勇于创新,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正确处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关系,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依法治体,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体制,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必须牢牢把握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正确的前进方向,把体育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起来,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四)坚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70年来,中国体育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围绕中心干体育,制定正确的体育发展战略和规划,始终保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服务于各领域发展需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必须自觉把体育事业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谋划,不断挖掘和充分展现体育的社会价值和综合作用,努力为实现体育强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70年来,中国体育既注重坚持自身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又注重坚持自身内部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坚持体育工作各领域的协调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以及老少边穷地区协调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统筹兼顾各方面工作,正确处理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使体育事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六)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70年来,一代代中华体育健儿创造的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是体育界的优良传统,也是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激励鼓舞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取得辉煌的运动成绩,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而且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增添了精神动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必须进一步继承创新和发扬光大中华体育精神,努力为国家争得更大荣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

(七)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70年来,我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有效配置有限资源、全国一盘棋、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举国体制是竞技体育一般规律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对于快速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发挥好举国体制在推动竞技体育攀登顶峰方面的制度优势,同时要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不断丰富举国体制的时代内涵。

(八)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70年来,中国体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变化,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体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持续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努力推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积极推进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释放发展动力,促进体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怀有深厚的体育情怀,一贯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多次就体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发表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国家发展、人民期盼以及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体育领域若干重大关系和基本问题作出重要论述,集中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战略问题,全面深化了对体育的认识,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体育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指导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系统、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体育工作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同步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尤其是体育战线发出的动员令,吹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新发展的冲锋号。

要进一步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息息相关的战略定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中思考体育发展的路径,明晰体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联系,更加深入地挖掘体育的综合价值。在经济建设中,通过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和促进体育消费,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把体育产业打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政治建设中,通过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让体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文化建设中,通过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让中华体育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建设中,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让体育成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发挥体育绿色低碳优势,积极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让体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要明确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竞技体育更好、更快、更高、更强,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体育文化更有感召力、更有影响力、更有凝聚力,中华体育精神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精神伟力;体育对外交流更活跃、更全面、更协调,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方面。

要进一步明确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举措。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制约体育强国建设的突出矛盾。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将体育全方位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建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发展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选材、训练、竞赛、备战体系,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勇攀竞技体育世界高峰。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培育经济转型新动能。优化体育市场环境,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加体育有效供给,壮大体育消费市场,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深入挖掘运动项目文化,丰富体育文化产品,为全社会贡献体育正能量。加强体育对外交流,服务大国特色外交。围绕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布局,扩大政府间和民间国际体育交流,推动中华传统体育“走出去”,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提高中国体育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要进一步抓好体育强国建设的落实工作。体育强国建设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体育系统要有长期奋斗的准备,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襟,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持之以恒,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有强烈的担当精神,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不为风险所惧,不被干扰所惑,尽全力克服困难,坚决推进体育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难题。要力戒形式主义,抓而不实,等于没抓,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工作落实。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展现出体育人应有的精气神,创造新时代的体育辉煌业绩。

站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中,全国体育系统更有信心、更有决心、更有能力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在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征程上,体育系统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体育强国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 苟仲文)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
新体育网APP下载
体育新闻移动着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
金牌视频APP下载
体育视频、直播看不停
扫描二维码下载
青少年APP下载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载观看
中国国家队/TEAM CHINA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28   发证机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21676   发证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2045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03879举报邮箱:jubao@inforsports.cn
关于我们   招聘启事   ZTZX@INFORSPORTS.CN010-67103879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注册账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提 交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