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8个方面提出了29项改革措施,是指导“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全民健身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擘画了新时代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迈向更高水平的新蓝图。
一、勾勒了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框架
一是明确了概念内涵和发展思路。《意见》从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更绿色的健身载体、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更科学的运动方式、更浓厚的社会氛围、更强大的要素支撑等8个方面,既明确了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高”的内涵,也厘清了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思路和建设方向。
二是明确了多元供给主体。《意见》提出,要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基本原则,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同时,也要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全民健身的体制机制,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支持投资建设健身场地设施、举办赛事活动、创建体育社会组织等。
三是明确了资源配置方式。《意见》提出,要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基础薄弱区域和群众身边倾斜,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相衔接。
四是明确了标准体系。《意见》提出,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并定期动态更新,健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器材装备等硬件设施配置标准和城市公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硬件场馆建设标准,加强运动技能、赛事活动、教育培训等服务领域标准制修订。同时,也提出要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统计监测制度。
二、描绘了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新方向
一是按人口要素统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是解决公共服务资源供需错配、推动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统筹基本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意见》提出,以需求为导向匹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推动全民健身资源布局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和流动趋势相适应。优化城市全民健身功能布局,支持不同类型城市、不同城市形态要积极探索差异化全民健身路径。
二是促进全民健身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发生转变,与传统的在硬质运动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相比,人民群众更愿意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享受运动的惬意。为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意见》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建立国家步道体系,补齐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控制大型体育场馆规模和数量,体育场馆建设要与城市风貌、城市文脉、城市精神相适应,积极打造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具备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娱乐休憩等多种功能的全民健身新载体。
三是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为了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实现大众健康管理服务从单纯依靠医疗卫生“被动、后端的健康干预”,到体育健身“主动、前端的健康干预”的发展,《意见》提出,积极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推进体卫深度融合,制定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
四是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全民健身。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不断孕育新的健身产品,推动服务供给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意见》高度重视区块链、虚拟现实、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提出建设一批全民健身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运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场馆管理和赛事服务,建设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等。
三、健全了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根本保证。《意见》提出,要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务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充分激发地方积极性。各级地方政府是贯彻落实政策措施的主体,《意见》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定期专题研究。为鼓励地方探索创新,推广普及全民健身典型经验做法,《意见》提出,开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城市创建工作。
三是强化法治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压舱石”,对于清晰界定各方权责义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具有重要作用。《意见》提出,要加快修订体育法,研究修订《全民健身条例》,制定《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驾护航。(范宪伟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副研究员)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