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多恩·莫法特在国家体育馆内制冰
1月8日的黑龙江齐齐哈尔,气温很低,在火车站里等待与队友会合的崔云凯却难掩激动心情,临出发前他把团队召集在一起鼓劲壮行。这支队伍的目的地是北京,作为国家体育馆唯一中方制冰团队,他们将在主制冰师多恩·莫法特的带领下开展北京冬奥会冰球项目的制冰工作。“此次进京队员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32岁。制冰经历最长的达到40多年,最短的也在10年以上。”作为齐齐哈尔市体育局制冰团队领队的崔云凯介绍道。
1月9日,崔云凯和他的制冰团队就投入了国家体育馆比赛场地和训练场地共3600平方米冰面的制冰工作中,铺冰底、喷大白、画线,所有的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除了崔云凯带领的14人制冰团队外,齐齐哈尔市服务北京冬奥会的还有3名临场裁判员、19名技术官员、28名雪童和1名翻译。他们虽然做的是幕后工作,但却是办好一届“精彩”的冬奥会必不可少的部分。
冬奥临近,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陆续奔赴北京和河北,为北京冬奥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国各地一盘棋,齐心为北京冬奥会贡献各自的力量。
↑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
同样是制冰师的张芷源正在进行临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她将从上海出发,目的地同样是北京。北京冬奥会时,张芷源作为中方制冰师团队的一员,将辅助马克·凯伦等主制冰师,为冰壶竞赛场馆“冰立方”提供专业的制冰服务。“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冰场从无到有,大家特别有成就感。”冰壶的冰面制作非常繁琐,核心难点在于冰面有一层凸起的小冰粒,称为“冰点”,冰壶其实是在这层冰点之上滑动,冰点关系到一条赛道的好坏,能影响比赛结果,因此中国制冰师能有为世界大赛制冰的机会实属不易。张芷源非常珍惜这次和世界上最优秀的同行一起工作、向他们学习的好机会。
和张芷源一样从上海奔赴北京的还有代表中国裁判首次登上冬奥会冰壶赛程的王珏、李凌姝,将第四次执裁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担任计时长的58岁国际滑联级裁判边维华……上海将有超过30名裁判、技术官员、科医保障人员服务北京冬奥会。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从山东烟台出发的秦韶凌的目的地是河北张家口的“雪如意”,北京冬奥会时这里是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的比赛场地。“国内技术官员的选拔十分严格,单项参加选拔人数接近500人,只有90余人成功入围。我作为唯一一名来自烟台的国内技术官员,非常荣幸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秦韶凌说。2019年烟台市体育局组织秦韶凌在内的11人赴北京、河北参加培训选拔,六轮培训下来,烟台只有秦韶凌一人入选,整个山东省也只有4人入选。秦韶凌的工作是负责着陆坡场地的维护工作,着陆坡的长度、角度、气温、风向、风力、亮度及雪质等条件极大地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着陆坡平整对于运动员能否安全着陆至关重要,着陆坡装饰不仅能够使转播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也是运动员在空中飞行时判断距离的关键。所以每次场地实操,他都非常仔细,不放过每个细节,确保场地工作零失误。
体育院校也为冬奥会输送了大量冰雪人才。作为黑龙江省内唯一一所高等体育院校,以冰雪为特色的哈尔滨体育学院输送了特聘专家1人、官员4人、赛时工作人员15人,以及包括竞赛长4人在内的国内技术官员46人、制冰师3人,对北京冬奥会的人才贡献率居全国体育院校之首。
北京冬奥会适逢春节,这些因冬奥而相聚的人将会放弃节假日,在冬奥各个赛场上忙碌。冬奥会后他们将带着在实战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为冰雪运动贡献力量,而这也正是全国一盘棋,服务冬奥会的意义所在。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