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在钢架雪车比赛中。(资料图片)
1月27日,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正式成立。从平昌冬奥会的82名参赛选手,到北京冬奥会的176名运动员,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冬奥会参赛运动员数量翻了一番;参赛项目实现了7个大项、15个分项的“全项目参赛”目标。与平昌冬奥会相比,在冰球、雪橇2个大项以及北欧两项等3个分项上实现了突破。1月30日,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主任倪会忠介绍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的特点。
全项目参赛 跨越式发展
北京冬奥周期中国冰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规模大,覆盖广、来源广泛,基本实现全项目参赛目标,这是令人振奋、值得自豪的三大特点。”倪会忠说。
↑中国男子冰球队训练备战
规模之大,176名运动员共获得194个参赛席位,创中国历届冬奥会之最;覆盖之广,运动员属地覆盖了全国各地区也属首次,以前曾有“冰雪运动不出山海关”的说法,运动员基本上来自吉林、黑龙江两省,而在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中,运动员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东到浙江、上海,西达新疆,这是我国冰雪运动快速发展的生动写照;来源广泛,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名单中有9名少数民族运动员。“他们不仅参加冬奥会,而且可能还会有令人惊喜的表现。”倪会忠透露。北京冬奥周期跨界跨项多形式选材,也是运动员地域分布之广的重要原因。
↑少数民族运动员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将参加冬奥会越野滑雪比赛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上实现了7个大项、15个分项的全项目参赛,在中国冰雪发展道路上创造了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冬奥会上,只有俄罗斯奥委会代表团、美国体育代表团和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全项目参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参赛”的前进过程中,中国冰雪人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再细一点、再扎实一点,或是在举措上还能更精准一点,相信我们能把109个小项都拿下来。这也算是个小遗憾。”倪会忠说,“因此在力争巩固成果,不断前进的基础上,力争在今后实现109个小项全都站在世界舞台上,这是在代表团成立的时候我们思考的另一个层面。”
2万多人打基础 176人塔尖
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的时候,中国尚有三分之一的冬奥会项目从未开展过,更遑论运动员能够经过训练、比赛走向奥运赛场。“全项目参赛”是支撑中国冰雪人一往无前的信念和力量源泉。
“雪车项目是怎么回事?哪个是趴着的,哪个是躺着的?还是坐在里面的?”中国冰雪的“短板”正是从完全陌生中起步,在“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中腾飞。短短几年时间就取得了让世人惊叹的进步。
↑17岁跳台滑雪运动员彭清玥
平昌冬奥会后,总局冬运中心开展了大规模跨界跨项选材工作,动员全国体育战线方方面面力量。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备战方略第一步“扩面”的工作——把全国从事各个项目、尤其是夏季运动项目的2万多名运动员集聚起来。“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举国体制、全国动员的‘全国一盘棋’思想指导,科学选材、科学扩面。”倪会忠介绍,在“固点”工作中,总局冬运中心组织了大量专家,加上国际友好组织、协会和人士提供的大量可供借鉴的经验,制定了运动员选拔的两条KPI(关键业绩指标)标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KPI和金牌KPI。外界看到是在考核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基础力量、核心力量、肌肉比例等,实际上已经有针对性地投向了冬季项目所要求的技能等,就是基本素质基本技能KPI。金牌KPI是以奥运标准为考核依据,对运动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扩面”和“固点”得以迅速开展,精心组织,科学实施。经过“精兵”和“冲刺”,最终中国冰雪从平昌冬奥会后跨界跨项选材之初2万多人的规模,到今天浓缩成站在北京冬奥会赛场的176人。
外籍专家补强短板
在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中,外籍教练、专家在所有教练员中占据主导地位。冰雪项目的国际依存度非常高,如果没有国际合作,很难得到快速发展。平昌冬奥会上缺席的三分之一项目,也是“卡中国冰雪脖子”的“木桶最短板”。
倪会忠透露,平昌冬奥会除了完成比赛任务、为北京冬奥会积累经验,总局冬运中心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当猎头”——寻找合适的外籍教练,为我所用。最终中国冰壶队总教练、瑞典人皮亚和中国冬季两项队总教练、有着“冬季两项之王”之称的挪威人比约达伦等50多名外籍教练和专家,出现在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中。
北京冬奥周期外籍专家和教练对中国冰雪的帮助不可替代。他们除了在智力上、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协作上都作出了极大贡献,本土运动员、教练员在他们的带领下也得到长足进步。
↑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外籍教练尼基塔(左)
这些外籍教练和专家几乎是手把手地帮助中国冰雪在最短时间内补强了项目短板,从提供最基本的单项规程、奥运手册,到如何报名,怎样跨界跨项选材,制定怎样的KPI……他们不仅是中国冰雪的智囊团,还是技术的支持者,提供大量技术资料和参数,帮助中国队选择最好的器材,通过自己的人脉帮助中国队与国际顶尖的器材服务商建立业务合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与中国队员一起爬冰卧雪,通过他们的分享在国际上传递出“中国人行”的声音,为中国冰雪创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融入国际冰雪大家庭。“外籍教练和专家的存在使国际对中国冰雪的接受度迅速提高,优化了我们的朋友圈,提高了我们的国际支持度。”倪会忠说。
只要下苦功 光阴亦可换
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中,最小的运动员年仅17岁,131名运动员为首次参加冬奥会,占74.43%,其中绝大多数为年轻选手。然而,根据欧美传统冰雪强国的经验,冬季项目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特别是像雪橇、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比较难的项目,成才时间甚至要6至8年。而在完成“扩面”“固点”后,留给中国冰雪健儿的只有不足三年时间。如何解决雪橇要有6至8年的滑行时间,跳台滑雪要有3000次的累计空中飞行次数?遵循自然训练规律下,中国冰雪人用空间换时间、用科技换时间、用拼搏换时间,用一个奥运周期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同时这也是本届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有大批年轻选手入选的重要原因。
2018年至2019年,雪上项目各支运动队组织了大量的反季节训练,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南美,辗转全球追着雪走,雪在哪里就去哪里,解决了夏天无雪的问题、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因为没有跳台滑雪场地,中国没有开展过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项目;没有冰状雪场地,就无从谈开展高山滑雪的滑降项目。倪会忠介绍,之前我国运动员去国外训练,只能去国外的商业雪场,购买雪票进行滑行,训练时间和频次都得不到保障,跳台滑雪运动员一个上午最多只能“飞”3次。中国自主建造的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为中国运动员解决了训练场地的问题,一个上午可以飞10次,一天顶从前的三天,一年顶从前的三年。
↑中国选手赵嘉文(资料图片)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26日,这是一个值得中国冰雪人铭记的时间。20岁的赵嘉文在国际雪联北欧两项洲际杯比赛中男子个人标准台+10公里越野滑雪项目中位居第22名,为中国队首获冬奥会北欧两项参赛资格。这使得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北京冬奥会7个大项、14个分项的参赛资格向7个大项、15个分项的历史性跨越。这是用空间换时间的巨大成果。
风洞在备战中的应用是用科技换时间的集中代表。虽说运动员不惧挑战、不怕挫折,但也要尽量减少挫折。跳台滑雪运动员在飞行当中每一次有了摔、磕,都会对运动员形成不好的记忆,从而加剧心理恐惧。要想减少挫折,首先要保证规范的动作,从而保证飞行安全。
↑风洞辅助训练系统
通过考察,借鉴日本自长野冬奥会后在跳台滑雪项目上取得的长足进步,以及瑞典当时全球独一无二的斜坡风洞,中国运动员开始在风洞中体验姿态的把控,塑造肌肉记忆。将空中飞行的2秒钟感受,放大到风洞中的5分钟、10分钟,体会毫厘之间的偏差,形成肌肉群的条件反射。
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是一份以年轻运动员为主的名单。“年轻就是力量,年轻就是希望,年轻就是基础。北京冬奥会上的这批年轻人,就是中国未来冰雪运动发展的坚实基础。”倪会忠说,“虽然他们现在还尚显稚嫩和青涩,但是我相信到米兰冬奥会乃至今后,他们都会在世界冰雪舞台上展现中国人应有的竞技实力。”当这批年轻人退役之后,他们或许会成长为本土教练员、赛事管理人员、冰场老板、雪场老板、冰雪旅游的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他们的成长和带动,中国的冰雪运动以立体式、全方位的态势向更长远的未来推进。他们如同中国冰雪的播种者、奠基石,对中国冰雪的发展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图片来源:新华社、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