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刚刚结束两个比赛日的两项比赛,但冬奥会纪录已被三次打破——先是荷兰人斯豪滕在2月5日女子3000米比赛中以3分56秒93的成绩打破尘封20年的冬奥会纪录;2月6日荷兰人鲁斯特、瑞典人范德普尔又在一小时内两次刷新男子5000米冬奥会纪录。赛后范德普尔说:“感谢北京!感谢国家速滑馆!”
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场馆,国家速滑馆一直致力于打造“最快的冰”。据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介绍,为了实现打造“最快的冰”的目标,场馆建立了包含制冰工程、场馆结构、空间设计、室内环境等完整技术体系的“最快的冰”设计策略。
为践行绿色节能和智慧场馆的目标,在制冰工艺方面,国家速滑馆是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作为制冷技术的速度滑冰场馆,场馆温度更平均,冰面更平整,更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出好成绩。同时场馆整体的建设也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制冰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回收最高达到80%,每年节电200多万度。
除了冰面,速度滑冰比赛对于比赛场地的温度、湿度也有严格要求。为此,场馆采用空调分区送风的模式,确保观众席保暖的同时,场地周边也达到最佳的温度、湿度环境。这也是为何观众置身国家速滑馆体感温度可以达到15摄氏度以上,而冰面温度能够保持在0摄氏度以下的原因。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国家速滑馆为参赛运动员提供了高质量的比赛环境。
在冬奥会的历史上,场馆是运动员创造出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冬奥会早期探索阶段,绝大部分比赛都在室外场地进行,依靠自然降雪和冰冻。1960年,美国斯阔谷举办的第8届冬奥会首次使用人工造冰技术,由一个冷冻厂为滑冰馆提供冰并维护冰面。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首次将全部冰上项目移至室内举行,这成功解决了由于天气原因造成比赛场地冰雪不稳定的烦恼,助力运动成绩提升。速滑10个项目比赛,有82人148次打破了9项奥运会纪录。2002年冬奥会盐湖城犹他奥林匹克椭圆形体育馆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原冰场条件,成为冬奥会历史上“最快的冰”——当时在此创下9项速度滑冰冬奥会纪录。即便是多年之后的2019年,国际滑联世界杯速滑总决赛期间,运动员们也在这里刷新了6项世界纪录。
国家速滑馆作为平原赛场,能够在开赛不久频繁刷新冬奥会纪录,除了运动员自身能力的提升、装备器材的进步、科学训练手段的助力外,众多场馆“黑科技”也成为诞生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武晓南骄傲地说:“我们期待在国家速滑馆可以刷新之前只能在高原冰场创造的纪录,将冬奥会‘最快的冰’称号留在北京。”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