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4岁的刘博强在首钢集团工作了25年。前20多年,作为首钢的一名普通工人,他干过轧钢、维检,在首钢停产转型之后,还维修过空调。因为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他和首钢园一起实现了从“火”到“冰”的转变,成为了一名制冰师。
制冰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除了学习流程和方法,还需要对运动项目、场馆环境、制冰设备都有充分的了解。隔行如隔山,在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的一次主题发布会上,回忆起刚开始学习的那段时间,刘博强感慨良多。
“第一次接触制冰是在2017年7月。当时,我们前往首都体育馆进行为期3个月的制冰和扫冰培训。”刘博强说,“这三个月,我们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直在练习。可以说是‘泡’在场馆里了。但这样的历练,也让我们掌握了基本的技能。”
首钢园区内建设了短道速滑馆、花样滑冰馆、冰球馆、冰壶馆等“四块冰”场地,用于保障运动员训练。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队、完善“四块冰”的制冰技术,2018年,刘博强开始学习难度最大的冰壶场地制冰。
“冰壶赛道看上去很光滑,实际上布满了凸起的冰点。制作冰点的过程叫‘打点’,是一项技术极高的工作。”刘博强为了掌握这项技能,开始夜以继日地学习和练习。缺乏理论知识,就用翻译软件一点一点学习国外制冰培训材料。他还抓住向国际优秀制冰师学习的机会,将国外专家的经验和技术写成笔记——整整写了三大本。
“几个月后,我也可以上冰‘打点’,并得到顶级制冰师的认可,觉得很欣慰。”刘博强坦言,“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相信一件事,只要认真负责、踏实肯干,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能做成!”
北京冬奥会上,刘博强在冰壶比赛场地“冰立方”与国际顶级制冰师并肩作战,参与冰壶项目制冰的服务和保障工作。近距离观察、长时间学习,让他储备了更多冰壶赛道制冰的知识。但他也清楚,这还远远不够。
“和顶级制冰师在一起工作一年,就可以开始独立工作。但如果想把冰场上的问题全部都解决,至少需要5年。”刘博强认为,“除了技术,还需要经验的积累。能在不同冰场、不同设备条件下维持冰的稳定,才能成为顶级的制冰师。”
据刘博强介绍,目前全世界的顶级制冰师不超过20人,里面还没有中国人的身影。“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用最短的时间达到顶级制冰师的要求。”他说。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