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北京冬残奥会各项赛事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冬残奥运动员用永不放弃、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运动场上挑战自己,也感染了所有人。除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努力,北京冬残奥会上,还有数千名志愿者在默默付出,其中包含12名残疾人志愿者。
据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宣传培训处副处长刘里里介绍,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者中有19名残疾人,其中12人服务冬残奥会。“我们希望借此展现残疾人服务社会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全社会平等看待残疾人,推动构建更加包容的社会。”刘里里说。
目前,这12名残疾人志愿者分布在冬残奥会的5个竞赛场馆和7个非竞赛场馆。其中,北京赛区6人、延庆赛区2人、张家口赛区4人。冬残奥会期间,他们将在场馆管理、赛事服务、防疫,以及志愿者业务领域提供相关服务。
资料图片
刘里里介绍,这12名志愿者的年龄跨度较大,最小的19岁,最大的63岁。他们的职业背景也比较多元,涵盖了高校学生、退役运动员、医生、教师、社区工作者和自由职业者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具有志愿服务经验,有的是学校志愿服务团队骨干,有的连续10年服务北京马拉松赛,还有的持续为各种大型赛事活动提供医疗急救保障服务。
除了经验,这些残疾人志愿者均有专业技能。有的持有手语职业能力证书,是教育从业者,能在志愿者之家组织开展简单的手语教学,推广‘一起向未来’的手语舞蹈;有的是医务工作者,具备丰富的疫情防控经验,在场馆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年过六旬的残奥会冠军,以丰富的人生经历,激励身边的人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刘里里说:“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服务工作,具有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增光添彩的强烈愿望和无私奉献的专业精神。”
王梓博:帮助他人也收获成长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三亿分之一,能够投身冬奥会、冬残奥会,成为一颗‘小螺丝钉’,亲眼目睹祖国的繁荣和强大,亲身见证运动员拼搏、超越到最后一刻,我感到无比荣幸。我庆幸在青春时代遇到盛世中华,庆幸能为冬奥盛事奋斗努力。”说这话的小伙子叫王梓博,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大四的学生,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残疾人志愿者,在国家体育馆从事赛事服务工作。
“我在看台管理小组工作,主要在赛前负责引导观众找到座位,赛时提醒观众戴好口罩、不要饮食,回答观众一些简单的问题,赛后引导观众有序退场,完成看台清场。”说起最近的工作内容,王梓博非常娴熟,完全看不出是一名听障人士。实际上,他自幼听力残疾,听力损失90分贝,只有微弱音感,从事赛事服务,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比如赛前培训,由于是很多组在一起,老师们用麦克风讲话,即便戴着助听设备,王梓博也会觉得音源十分混乱,基本听不到内容。“多亏老师和组长、组员们的帮助,大家在休息时一起探讨,让我明白了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赛会服务岗位免不了同观众打交道。由于听力损失,王梓博日常生活中和他人交流基本是看口型和读唇语,但根据场馆防疫要求,所有人员必须佩戴口罩,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小挑战。“我会把‘小耳朵’尽量调大声一些,然后根据听得懂的部分片段尽量去猜测对方的意思,只能这样慢慢适应。”
生活中,王梓博品学兼优,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前,就有过很多志愿服务经历。他说:“我很喜欢当志愿者,因为帮助别人很有成就感,也能在过程中锻炼自己。”这次无疑是他感触最深的,“我发现场馆在各个区域都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方便轮椅使用人员观赛,冬残奥会还为选手们铺设了仿真冰板,白色的挡板也改成了透明的……我能感受到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对我们的关心与包容在增加,我愿意把这份心意传递下去。”感动之余,他也收获了成长。“表达能力在变好,也更有信心、更有胆量去同他人交流。”
对于刚刚过去的冬奥会,王梓博给自己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打了满分。“我觉得我们表现得特别好!也希望在冬残奥会中能努力做到更好,再交一份满分答卷。”
杨旭:客串无障碍体验员
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肢残疾的杨旭获得了志愿者招募信息,经过层层选拔与多轮面试,他成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者。“我一直享受着国家各方面的关照,无论是为残疾人修建的无障碍设施,还是针对残疾人群体的各种福利政策。”杨旭说,“成为志愿者,让我有机会为国家做一点事情,内心非常激动和兴奋。”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杨旭作为古杨树场馆群唯一一位乘坐轮椅的志愿者,他和他的蓝色轮椅总是准时值守在点位上,负责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和观众的准入权限核验。冬奥会时,常常要在张家口赛区的寒冷天气中坚守半个多小时,对身体是个不小挑战。此外,杨旭还发挥了英语特长,总结制作了赛事服务的常用英文用语与团队的志愿者分享。他还帮助团队录制了服务过程中常用的英文版提示语,在负责管控的进出口循环播放。提醒大家提前准备相应证件,节省了人员进入相关区域的时间。
除了做好日常的志愿工作,杨旭还当上了“无障碍体验员”,他和他的蓝色轮椅一起,穿行在场馆的各条道路、各处坡道,体验不同点位的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和无障碍坐席,为场馆完善无障碍环境和服务提供意见建议。他还配合场馆负责冬残奥会整合的人员勘查场馆的无障碍流线,详细记录每个问题,反复验证。
目前,北京冬残奥会赛程过半,中国冬残奥运动员在已结束的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对每位残疾人运动员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品质感到无比自豪和钦佩,对他们付出的超出常人的努力感同身受。”杨旭说,“我会尽职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赛事服务工作贡献力量,这既是我担任冬残奥志愿者工作的初衷,也是作为残疾人志愿者的意义。”
张鹏:清早出发的慢行蓝色身影
冬奥会期间,张家口每次下大雪,总有一个蓝色身影要比别人更早出发去赶班车。雪后的路面结了冰,她必须小心翼翼地缓慢行走。“我怕摔倒,会影响到后期的志愿工作。”在张家口冬残奥村的志愿者张鹏说。
虽然下肢残疾,但张鹏表现乐观“从来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我只是行动比别人慢而已。”她通过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全球招募系统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参与志愿服务,“我觉得自己很棒,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今年38岁的张鹏算是志愿者中年龄较大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她的工作基本相同,主要是对志愿者进行防疫培训和防疫宣传,“结合抗疫的经历和在冬残奥村志愿者工作实际情况,我整理总结了防疫资料,制作课件,对志愿者进行线上防疫培训。”培训后,她还深入各业务领域进行防疫检查,发现漏洞和问题要及时纠正。为了让防疫常识深入人心,广泛传播,张鹏克服了心理胆怯,第一次拿起麦克风,在往返的班车上为志愿者总结防疫重点,提炼精华。“每次讲解完毕,我都能看到大家认可的眼神,更加坚定了我为大家普及防疫知识的信心。”
虽然张鹏的志愿工作不是直接服务运动员,但她认为自己的工作也同样重要。“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过程中,疫情防控至关重要,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也是关键一环,直接关系着每位志愿者的身体健康,我必须做好工作。”
早在上学时,张鹏就树立了回报社会和扶残助残的理念。在家人和社会的支持下,她考上了华北煤炭医学院(现华北理工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到了石家庄藁城区疾控中心工作。提到藁城,大家也许并不陌生,2021年石家庄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时,很多人记住了藁城区小果庄。该村疫情发生时,张鹏就冲在了抗疫一线。“每次想到抗疫志愿者在一线工作的画面,我都深深触动,决心也要回报社会,用自己的力量奉献他人。”
张鹏希望通过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能让更多人关注到残疾群体,“为增强残疾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也是我参加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
王争:我是服务志愿者的志愿者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王争服务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主媒体中心,从1月4日起,她便坚守在志愿服务一线。与其他志愿者不同,她的任务是对闭环内志愿者提供保障,用她的话说:“我们是一群服务志愿者的志愿者。”
在赛事运行期间,王争不仅要同来自北京冬残奥会志愿者之家的伙伴们密切配合,将闭环内负责的近500名志愿者需要的各类物资配送到位,还要将产生的废物清运出环,承担各项保障任务。虽然这样的岗位少了些许光鲜,但她却无怨无悔。“我们也许是最幕后的那群人,无法靠近运动员,也看不到精彩的比赛,但我们同样深刻地感受到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精彩。”因为这段经历,彻底圆了王争14年的梦想。
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身处国外的她就按捺不住,想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想到在家门口举办的盛会,我就义无反顾地回国了。”虽然最终因故没能参与,但种子却悄悄种下。得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申办成功,这颗种子再次萌发。经过层层面试考核,她从2000余名残疾人志愿者申请人中脱颖而出。
儿时的游泳训练,曾让王争感受到竞技体育的不易,亲身参与奥林匹克志愿服务,则使她对“奥林匹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残奥运动员克服身体不便,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挑战自我,本身就诠释了拼搏的含义,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对于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王争认为:“残疾人需要的是不仅仅是关心和帮助,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希望所有人都能从平等的角度出发,让残疾人展现人生价值。她说:“未来,我希望有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参与体育运动,展现风采。”
李羿:残障人士更需要精神平等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活跃着残疾人志愿者的身影,来自延庆赛区的志愿者经理助理李羿就是其中一员。
1989年出生的李羿平时就是个热心肠。服务冬奥会前,他长期扎根在社区残疾人工作领域,专职服务残疾人群体,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挥洒志愿服务热情。正是这些宝贵的工作和志愿服务经历,让他更懂得残疾人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如何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帮助残疾人运动员。
在延庆志愿服务期间,李羿从细节入手,对于健全人志愿者普遍缺乏的相关经验进行针对性辅导,特别是对帮助“过度”所导致的残疾人运动员产生心理压力问题,给予专门讲解示范。“残疾人运动员需要的是精神平等,和其他人一样的感觉,如果他可以自己完成,不需要帮助,一定不要去过分体现热情,保持微笑就可以。”李羿说。此外,为了让其他志愿者尽快掌握要点,李羿专门设置了各种模拟场景,实战测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冬残奥会因其特殊性,志愿服务不可能一成不变。如何让志愿服务更好地帮助残疾人运动员,李羿用“需要耐心“”自强不息”等关键词作答,“服务残疾人运动员需要更多细致的工作,要保持耐心。同时,要更多地看到运动员们拼搏进取和自强不息的表现,从内心出发,认可他们的努力,用真诚的敬佩和赞赏,而不是同情和怜悯。”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延庆冬残奥会志愿服务细致入微。
同样的技术动作,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和备战要付出更多。在服务两个冬奥会期间,与运动员的相处让李羿对残疾人体育事业,以及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表示,残疾人运动员的拼搏和进取,感染着他,也感染着每名观众,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残疾人运动员的坚守与拼搏。“我也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用行动向他们学习。”李羿说。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