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我国户外运动产业正从资源开发迈向价值重塑的重要转型阶段。随着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申报,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如何规避同质化竞争、达成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成为各界关注核心。
浙江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主任周丽君指出,户外运动依托自然环境,融合山水陆空多种业态,核心价值在于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不仅是刺激消费、促进城乡融合的有效手段,更是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必然选择。
《通知》提出,通过区域一体化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与功能互补。如长三角地区可整合山水资源打造跨省域户外运动走廊,西部地区可借示范项目带动周边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放大户外运动对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
谈及如何打造差异化户外运动目的地,周丽君认为,地方政府要深入挖掘本地自然资源独特性,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避免简单照搬其他地区模式。像喀斯特地貌地区可开发攀岩、洞穴探险,滨海城市可侧重水上运动。同时,自然资源利用必须兼顾生态保护与产业效益,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特色目的地。
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应具备项目吸引力强、业态丰富、产业集聚、配套齐全的特点。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认为,政府需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在资金、人才、安全等方面给予保障,注重高水平设施与赛事供给,以保障消费者获得优质体验。
王裕雄提出,优质资源意味着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特别适合开展某类运动项目;“特色”则是要求目的地具备差异化优势,为消费者提供很难替代的消费理由。此外,高质量目的地还需满足消费体验佳(高水平设施、赛事活动与安全保障)、经济价值高(实现资源生态价值转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好(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等条件。
户外运动标准体系涵盖设施、服务、赛事等多领域,在需求端可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保障产品或服务交付质量,创造可信赖的消费环境;供给侧保障服务安全与质量可控,推动产业升级。例如统一的攀岩设施标准可降低事故风险,赛事分级标准能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规避风险。王裕雄提醒,建设地区要平衡前瞻性与经济性,需求侧确保设施满足赛事与消费安全需求,供给侧关注单位面积产出,避免过度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是产业发展新赛道,更是推动绿色经济与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通过资源转化、区域协同与精准施策,有望成为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交汇点,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相关附件